成长励志四川省散文

双重困境下的你我:一边潇洒狂欢,一边负疚前行

2018-10-05  本文已影响317人  追风筝的哈桑
双重困境下的你我:一边潇洒狂欢,一边负疚前行

文/追风筝的哈桑

越长大,似乎就越不愿谈梦想了。

碰到一个懂你的人,或许会握着你的手拍着你的肩膀感慨良多地说道,加油吧,一定会实现的;

可若碰到一个陌生的眼中“俗人”,也许你只会得到一个淡漠的眼神,或是怎么谈都避不开以“钱”作为落脚点的有力结尾。

更可悲的情况是,自己也许还有几分装逼的嫌疑,像一个满嘴鸡汤的滑稽圣母,结果道理没讲明白,自己反惹的一身骚气。

是啊,有谁会相信一个刚刚二十岁的大学生口中的梦想呢?

尽管它也许带着几分布尔乔亚般的激情和勇气,却总难逃脱现实搭建起来的一道又一道冰冷坚硬的围困之墙。

甚至就像马云那样的人,在创业初期,也鲜有人信,人们总以为他只是一个念叨着“阿里巴巴”这个奇怪名字的骗子。

梦想,这是一个略带几分奢侈的词汇,对于那些原生家庭本就卑微的人来说抑或更是如此。

也许总会有人慷慨激昂地说如果人活着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但却轻易便忽略了很多人手里甚至连一条下饭的咸鱼都没有。

大学的时候,挺喜欢《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单是那带着几分浪漫气息的书名就让我深深沉醉其中。

月亮,头顶之神衹;六便士,凡尘之俗物,二者相连,会有何妙趣呢?

那个时候,自身的想法也并无现在这般复杂,我只是单纯地用手托着下巴,静静地看着窗外夕阳的余光慢慢给大地镀上一层淡金色,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个很宏大而空洞的问题:为了所谓的理想,一个人到底可以付出多少?

可后来再回首的时候,看着那个遥远时空里作无聊之思考的傻瓜时,不禁哑然失笑,连生活费都要伸手管家里要,还谈什么理想?

于是一边带着几分无法抗拒的愧疚,一边安慰自己是为了心中的理想,然后心安理得地领受着来自家庭的那份支撑。

然而在中国约两千多万大学生中,我们彼此却又都不是个例。

以至于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我都在思考:这到底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随波逐流、自我安慰的不幸?

我不想在此处讨论梦想为何,也无意作无病之呻吟,摸着鼓鼓的肚皮感慨世间穷人为何如此之多,我只想写出那些真实,某种存在在这个群体间的真实状态,尽管这并不是一个喜欢听真实的年代。

一,群体性的堕落,往往是最心安理得的堕落。

且不说“破窗理论”那样的大众盲目跟风行为,单单就像《乌合之众》里面所写的那些群体特征,似乎也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寝室四个人,早上起来发现其余三个人都去学习了,自己睡的也不安稳,总带着几分莫名其妙地恐慌,但如果大家都在睡,你也就心安理得了。

这里不排除那些所谓意志坚定的人,他们勇于走出那个被窝,推开那扇门,可即使如此也无法完全消除那份深深扎根在群体行为之中的羁绊。

换句话说,即使最后你走出了那个寝室,可至少那份内心的挣扎并不会丝毫没有。

大学生,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群体,至少在我眼里便是如此。

他们可以排一个小时的队去领快递,却连下楼取餐都变成了一种负担;他们可以连着好几天不去上课,却为自己没有交一份无足轻重的作业而心焦不安;他们可以在聚会时大肆挥霍、无所顾忌,却又会为了自己领了几块钱的红包而窃喜不已……

扯远了,回到那个听起来略微有些刺耳的词:群体堕落。

坦白讲,我很喜欢这个词,至少它能为我提供一种所谓的庇护,大家既然都这样,我还内疚个毛线呀?

很多人都会在大学发现这样一种情况,那些大家眼中的“怪人”似乎却往往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很多人走的更远。

他们不太爱说话,总是坐在某个角落里,你以为他不听课,其实他听得比谁都认真。

他们也没有太多的业余活动,你甚至笑话他们活得太乏味,就像一个一无是处而且不懂人际交往的傻子,可未来某天你或许会发现原来那个人有着那么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们总是背着书包往返于寝室和图书馆之间,似乎也不太关心自己穿的是否体面,脚上的小白鞋是否刷的一尘不染,你甚至觉得他呆板、木讷、如一个土鳖,可他心里或许早就将一切看的清清楚楚,只不过不想说而已。

每个大学里都会有这样的“傻子”,无论是所谓的名牌大学,还是地方性的一些院校,只不过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这帮人所占的比例不同。

有一段时间,一句话莫名蹿红了网络:优秀是一种习惯。

的确,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些知名重点高校里,周围优秀的人确实要多一些,甚至夸张一点来说,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在拼命地挣扎,就像“鲶鱼效应”一般。

说白了,在那样的环境里,即使某个人主观上只想着堕落,但依旧会迫于环境而向前,这就得出了一个很悲哀的结论:当很多人在高喊着名牌大学的学生也有堕落的人时,却往往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人家起点本来就比你高很多

优秀的确是一种习惯,如果抛却自己主观的因素,或许被迫前行也是一种额外的动力,坦白讲,堕落其实也是一种习惯,只不过这种行为的推动力恰恰相反而已。

大家上课都在玩手机,我为什么要当一个认真听课的傻子和异类呢?

哥们儿晚上都去网吧通宵玩游戏,我为什么要装一个乖孩子,再说本来自己也不是啥好学生呢?

大家一起聚餐喝酒吹牛逼,我为什么要选择做那个扫兴的人呢?

大家考试都是60分万岁,或者抄一抄就能过,我为什么要做那个费力不讨好的伪学霸呢?

大家都是订外卖在寝室吃,为什么我不能让他们顺带捎一份呢?

……

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很多人以为,青春时代最需要的就是融入,融入某个集体,某个圈子,某个人际网,但实际上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无益社交正在慢慢增长一个人的惰性,最后毁掉一个人。

群体性的堕落最可怕,这种可怕不仅在于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安逸,更在于彼此相互妥协为自己的懒惰所找的诸多借口。

双重困境下的你我:一边潇洒狂欢,一边负疚前行

二,父母可以为你的青春买单,可以后的日子谁来买单?

这句话,并无任何责备的意思。

首先,中国的教育环境就是这样,父母供孩子上学,而孩子只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作为回报即可。

其次,大学生可以出去做兼职或者其它副业,但这注定无法与学业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往往会有顾此失彼的情况,这也不是家人愿意看到的。

最后,大多数人挣得那点钱,似乎根本不足以支付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而家里似乎也并不鼓励这种行为。

回到话题,在大学里,你究竟在干什么?

这是一个有着千百种答案的问题,但却又带着某种不言而喻的无奈。

“我在学习”,而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单单看看那些地方性院校学生每年的成绩和比例,甚至是所谓的学术成果,寥寥无几,乏善可陈。

悲哀的地方莫过于,整个体制如果都在自欺欺人,那么作为身处其间的学子就更不用说了。

之前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基本上大学生到了大二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发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大二,距离毕业还远,经过一年的熟悉,在校园里也渐渐如鱼得水,这个时候是最容易懈怠的,没有了高中的压力,去到另外一个城市,父母也管不着了,于是便只剩潇洒快活了。

但是,不管那些无聊的鸡汤看多少遍,或者不管自我欺骗和安慰多少回,最终还是会回到生活本身中来。

就像有人曾言:你无法逃离生活,就像无法逃离空气一般。

于是便造成了一种很矛盾甚至是畸形的心理状态:一边是大学时光的美好狂欢,一边是内心的自责和歉疚。

你知道自己该学习,该努力,可是却找不到方向,在加上周围环境就是如此,于是很多人就只能在这两种心态的夹击之下艰难前行。

这样的情况之下,也许只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便是幡然醒悟,奋发前行;而另外一种便是,算了吧,日子也就这样了。

其实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一个事实,尽管这个事实已经被无数的数据和结果所证明:越是家庭条件差的或者原生家庭不太富裕的家庭,孩子就越有可能难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当然,那些凤毛麟角的寒门学子除外)

其实资本和资源都有这样一种属性: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如果说这种愧疚是很多大学生无法抵御的情感,那么你就应该想想,怎样能在最无奈的情况之下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好。

如果不能做到为家里分忧,那么不让家里担忧这便是最底的底线。

父母可以为你的青春买单,但是请记住未来的人生,账单还很长,而那些则需要你自己付。

三,如果不能改变现状,至少你应该选择一种活法

二十多岁,一无所有很正常。

三十多岁,一无所有也很正常。

四十多岁,一无所有更正常,因为你已经错过了奋斗最好的二十年。

没有人会觉得你不正常,他们只会觉得你是个失败者,对于失败者,人们总是出奇地宽容。

这是一个追逐结果的时代,而很多人却恰恰忽略了过程。

很多人,很多书,很多道理,都试图教给我们一种生活方式,但就像路遥曾经说过那样:生活不是书上学来的,而是一步一步活出来的。

很多人都说,二十多岁,不玩抖音不正常,不打王者是有病,但是越是挣扎在底层的人,往往越容易沉迷于此,因为那些真正上面的人都在忙着挣钱和数钱。

之前看过一个段子,讽刺的极为深刻

这个时代,卖给青年的是游戏;卖给屌丝的是性暗示;卖给中年人的是鄙视。

一语道破,本就如此。

看透了,也许也就看懂了。

窗外的阳光要比眼前的屏幕更珍贵,爱你的人要比虚拟世界里的成就感更珍贵,与人交流要比独自哀叹更珍贵,拼命努力要比自怨自艾更珍贵,选择一种活法要比迷茫不行更珍贵。

挣钱,学业,很多这个年纪上学的人似乎都处于这样的困境之中,如果不是那种家里有矿的人,这样的挣扎就显得更加迫切和无奈。

真正给你安全感的不是手机,而是手机里用来支付的钱。

真正给你安全感的也不是来自父母的那种支撑,因为你心里清楚总有一天他们也会老去。

真正给你安全感的也不是对象或者某个人给的承诺,而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资本。

这是一个肤浅的时代,但是这同样也是一个值得用力的时代,因为肤浅没什么不好,至少我们还有一种唯一公正的标准,钱。

就像毛不易在歌里唱的那样: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

歌词不错,唱的也不错,只不过仔细想想,却也只是满足了很多人的意淫罢了。

就像我说的,卖给年轻人最好的一个东西,就是让他们自己以为:嗯,我很优秀。

事实上,你并不优秀,除了努力活着,大部分人其实都一无所有。

我说过这似乎是一个不喜欢听真话的年代,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从自我欺骗的迷梦中醒来,真诚的对待自己的生活。就像张爱玲所言:面对生活,不依赖,不做作,不骄傲,却也绝不谦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