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
读蒋勋说红楼时,有点阅读疲劳,偶然遇到这书,一口气读完,大呼过瘾。
“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这书考据了西游记背后的风俗、典故,对西游的桥段、人物做了详尽的来源分析,甚为认真。之前读过的类似的书大概只有《周汝昌校订批点石头记》,这书风格却比周书更聚焦,解读也更全面,非常精彩。
作者李天飞,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曾任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校注过中华书局版的《西游记》。读过此书,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功力。
此书把《西游记》可以说是彻彻底底地解剖了一遍。基本每一个典故,甚至一个人名、地名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来龙去脉,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且严谨中不乏风趣幽默,可以说是干货满满却又不枯燥乏味。
通过作者对这些典故、人名、地名的考据,也可以窥见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古人开起脑洞来,比现代人毫不逊色。
但是这书我感觉真的是被书名耽误了。尤其这些年所谓“解读”名著的作品多不胜数,但大多数都是一些“戏说”,读者都已经审美疲劳了。所以很多读者看到这个书名可能就没有打开看的欲望了。或者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本书肯定又是一本不上档次的戏说之作。
从书评就能看出来。前几章底下的书评基本是贬多余褒。很多人都认为这么low的书名,肯定书也好不到哪儿去,看了一两章就选择弃坑了。越往后的章节,好评就越多。但很明显,越往后,总的书评也变少了。
当然也看到了个别人看了一二十章之后,说这里面都是历史考据什么的,太阎肃,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东西,还是吴闲云的《煮酒探西游》好看。
我感觉就好像听到一个人在说:“这什么海参鲍鱼真没意思,一点都不够劲爆。还是来碗老坛酸菜方便面吧,够酸爽!”
更有甚者:续篇那一章主要考据了《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李老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证明《西游记》作者不一定是吴承恩。结果底下一条书评煞有介事地说:
这作者肯定是就看了几集电视剧,就胡写一通,然后提出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论,为了博关注。
首先,《西游记》作者尚无定论并非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其次,作者曾经校注过《西游记》,也就是说,这位读者看过的《西游记》,可能每一个字都是这位“就看了几集电视剧”的作者校对或者批注过的。
且在本书的结尾,李老师也给大家分享了他校注《西游记》的艰辛历程。不知道这位读者会不会坚持读到最后。如果看到最后,不知脸疼否?
最后放上两段我从书中摘抄的句子吧:
我们的教科书和天天听到的媒体说教,有一种特别牛叉的能力,就是它能把一切有趣搞成无趣,能把一切温情搞成煽情,能把一切人性搞成神性,能把一切真诚搞成忠诚!这种法力,比《西游记》任何一种法力都厉害!无论讲什么,都不忘附上一大堆意义,这个是鞭挞丑恶的,那个是体现大无畏精神的……久而久之,很多朋友的思维方式,也就喜欢往这些意义上靠拢。于是,他们成熟了,标志就是学会了无趣,学会了煽情,学会了用神和鬼区分旁人——就是不会把旁人当人看!当然,也学会了口头上言不由衷的忠诚,就像那些天宫诸神一样。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什么目的性。而不是像孙悟空这样说干就干。
历史,是由讲理的人和不讲理的人共同创造的。不理解这一点去看历史,我们永远纯洁得像个十二岁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