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判断 | 怎样找到有势能的趋势

2022-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oniahi
什么是顺应时代,顺势而为的力量?
案例一:360的选择

所有熟悉老周的人,都知道老周是有搜索情结的。所以,2011年360上市成功,有钱了,周鸿祎亲自带队憋大招——再做搜索

2010年3Q大战时,马化腾曾接受采访称:“周鸿祎要我们投资他,就像微软投资Facebook一样。周鸿祎还说要联合我们打百度,把搜索流量卖给我们。他会出一个拦截百度的东西,先攻击百度的医疗广告。”

马化腾讲话的真假暂且不论,这里其实透露出的重要信息是:360一直在观察百度的弱点,以及一直在寻找向百度发起进攻的时机。要知道,老周那个时候就知道,百度的医疗广告是百度的命门。那个时间点,比魏泽西事件爆出来,至少早了6年

当面要打架的时候,点就有机会。面一定会给点让度最大的利益

老周挂帅做搜索的时候,一个百度员工告诉腾讯科技,当时为了应对360的挖角,他所在部门的几位核心员工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涨薪。更让他震惊的是,有几个特别聪明的人,在百度、搜狗和360这三家搜索公司之间来回跳槽,一年的时间,让工资收入翻了四倍以上。这也是面在竞争时,资源一定会溢出,让点有红利的一个小例子

就像淘宝早期要发展,一定要让几个商家占便宜,道理是一样的

2012年8月16日,在360搜索正式上线的同一天,还有一个产品发布,就是小米2手机。360没有意识到,在与百度的战争中,他们所真正面对的敌人,是“趋势”

2012年,堪称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年。PC互联网的整体流量开始大幅下滑,用户集体向移动互联网迁移。360推搜索的同一天,雷军推小米2手机,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性的场景

周鸿祎是著名的产品经理,但是他在做360搜索的产品决策时,漏掉了移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经济体

所以,今天360公司的公司估值,不如今日头条。要知道,在360发布搜索产品的那一年,今日头条公司才刚刚注册成立

案例二:易到的选择

易到用车是2011年开始的,算得上是全球第一家互联网约车公司,比Uber都早。用创始人周航自己的话说:“干了一年,完全没有对手,心里都发毛了。”

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一个新经济体诞生了,并且快速膨胀。一瞬间,基于这个新经济体的各种应用全都涌出来了。这一年,Uber、滴滴、快的及100多家各种各样的网约车公司同时出现

风口周边,必然VC成群,这是个铁律。所以,当时江湖上所有的投资公司,以及有投资业务的大佬,全都找过周航,包括腾讯、阿里等等

最后,周航选择了携程。为什么呢?周航觉得业务相关

接着,就是2014年著名的打车补贴大战

实际上,这并不是滴滴和快的在打,而是腾讯和阿里在打。这是两个“面”,为了争夺移动支付市场,需要争夺打车软件这个移动支付场景的决斗

所以滴滴和快的的大战,背后是腾讯与阿里这两个“面”对它们的赋能

2016年,易到卖给了乐视。但它的败局在2014年拿携程投资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案例三:爱奇艺是怎么超过优酷的

优酷曾有一个对外解释是:上市到了一个周期需要给投资人回报,所以减少了版权购买的支出。结果,爱奇艺趁此抓住机会加大版权购买,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超过了优酷

其实背后还有一个逻辑是,百度对爱奇艺的赋能。因为版权购买就是花钱,谁都能做。而百度用高效流量的和机房IDC(数据托管服务)能力,极大地为爱奇艺赋能了

所以,后来优酷也抱了大腿,加入了阿里巴巴。但对于视频网站来说,阿里巴巴所擅长的能力不如百度的能力有效。纵使阿里今天的市值是百度的很多倍,就这一“点”的赋能能力,还是百度强

那么,我们要如何思考“点线面体”?
我们要做的,是从稳定的“点”开始,从自己所能做得到的“点”出发,直视自己的真实能力和真实水平
我们还要突破“点”式思维,要去看“线”的方向,去预测“线”的周期,明确自己在周期里的哪个位置,给自己赋能的“面”是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