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极简、简到极致的心理治疗技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35323/0de0bf5d2b2dd6e2.jpg)
在心理这个江湖上,活跃着不同的治疗技术,比如我们熟悉的自由联想、认知行为训练、以人为中心……
这些技术之间最显眼的区别是什么?区别不在管不管用(多少都管点用),而在基于这样或那样的隐喻。
1.
这里介绍一个我比较喜欢的治疗技术;这项技术基于这样的隐喻: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就如同花草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被虫蛀、被刀砍、被雷劈……
这项技术分三个阶段:一是,描述事件;二是,观察反应;三是,重新解释。
2.
在「描述事件」阶段,我们要试着尽可能具体地描述发生了什么(比如,时间、地点、人物;开始、经过、结果)、为什么会发生(比如什么原因、有没有导火索以及相关的因素)、当时的感受和体验(比如生理变化、情绪反应、强迫观念)……
这就好比在做植物保护前一定要搞搞清楚花草树木究竟遭遇了什么,对不对?
…………
一旦我们完成了「现象层面」的描述,就可以过渡到对「本质层面」的描述,看这个事件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比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要知道,心理问题的破坏性往往表现在对「自我概念」的冲击或否定上,这正是为什么很多人遇到难事了会反复地念叨:「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这如同遭灾后的花草树木往往是蔫了吧唧、东倒西歪的,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
「描述事件」阶段要是做好了,「观察反应」阶段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3.
所谓的「观察反应」,指的是观察「此时此地」——即事件描述进行时——的反应,包括感受、体验……
观察之后呢?将「此时此地」的反应与「彼时彼地」的反应做一番比较,看看前后有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不必说,一定是有的!
4.
对于前后发生的变化(饱经世道沧桑的人透着淡定和从容,经历风雨雷电的花草树木透着生机与坚韧),我们可以试着做出解释,从而有机会修正、丰富一些概念,比如「自我概念」……
这便是「重新解释」!
5.
这样一来,结果怎样?结果就是,当我们用修正、丰富后的概念去描述——或者说,去改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时会发现,过往我们所在乎的东西「经此一役」后抓得更牢靠了。
治愈,就这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