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没有方法,等于白读,这三个读书原则必须明白

2022-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彭清风

01

有经常一起读书打卡的朋友给我发消息。

“清风,我发现虽然我读的书很多,但每本书去回忆发现根本没有读懂什么。”

“只知其行,而不知其意。”

清风看了也很有感触,以前语文老师教导了我们很多读书方法,读书要读出声来。

如何快读抓重点、怎么去速读。

但如果你从来没有去思考一本书的内核,那么你压根就没有读懂过任何一本书。

这样的看书,肯定没有价值的,一本书的精华并不是在所有的文本里面,

而是一两句的核心,比如余华《活着》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而剩下的不过就是对核心的扩展与补充。

比如司马迁的《史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就是整本书的核心,也就是以史为鉴。

带着这样的思路去看书,才能读懂其中的奥秘。

书中所有的文字和故事不过就是核心的作证罢了。

02

清风读书的时候,有自己的一些方法。

首先,我会确定好这本书我为什么读。

虽然这样显得很功利,但的确可以让你有目的的去读书,比如我要学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那么我的目的是为了考研。

那我对这本书的精力肯定要比别的杂书要多,做好笔记是很重要的,

03

其次,我得把书里的重点性知识和整个文学史的脉络给整理出来。

利用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对症下药。

对于一些我已经读懂和掌握了的我会有的放矢,而对于重难点我会逐个击破。

比如当代文学史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编排的,按照文体又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要先把握整体的脉络,再不断地补充细节。

就像一颗大树想要生长发育,就得把根基扎好,扎好根基再生长支脉然后再枝繁叶茂。

但如果你是想读一些用来消遣的、没有功利目的的书籍、漫画。比如鸳鸯蝴蝶之流,我会走马观花,或者在一些我认为有深度的内容上如同品茶一样细细品味。

像这类的书籍其实做笔记和脉络就没那么重要了,有人说,那怎么行呢?读书就一定要认真对待呀。

但清风想说,文学本身就是无功利和最大功利的统一,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过程中你体验到了书本给你带来的乐趣或者感动就足够了。

而如果你是要应对考试,那么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是必要的了。

确定完目的之后,在阅读欣赏一本书的过程中,我会用一只铅笔涂涂画画。根据教育心理学来说,涂涂画画是一种反复加强记忆的过程。

涂画不需要当作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来对待,只需要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

你可以用你喜欢的颜色,用你喜欢的线条勾画圈点。

如果是单纯的想要放松,你甚至可以舍弃掉这一步。

04

最后,无论是什么样的书,都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比如清风最近看了一本关于中国未来财经发展的书,那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就会下意识的去关注相关的事件,再用自己的认识去分析和理解。

比如,楼下包子涨了五毛钱,那么表面上是猪肉涨价了,但再往里面想是农户养的猪少了,养的猪少了又是因为国际局势、国内经济等等原因。

我读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我在某个地方看到这样的场景的时候,再去想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就会产生共鸣和难以描述的快感。

那么你如果能想到这里,你读的这本书就真的融入到了你的思维之中。

即使是一些有趣的书,你也可以从生活中发现他们的影子,喜剧的内核其实是悲剧,很多你会心一笑的事情,在发生到你身上的时候可就笑不出来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培养好读书的习惯,如今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你可能拿到的是最精简最直接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如果不经过处理和筛选,也只是走马观花,最终会丢进垃圾桶里。

关注微风谈文学

每天十分钟带你看不一样的人生

制作团队

作者:彭清风

编辑:知更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致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