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母亲|痴呆母亲爱的挂念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薇泩铃单月征文」第八期【母亲】
母亲八十五岁之后,逐渐变得痴呆,九十岁越发严重。人性恶的一面显露无疑,语言暴力伤害照顾她的人,胡说八道、胡言乱语成为常态,有时还具攻击性、伤害性。人们常说家有一老是个宝,我家现在是家有一老,麻烦不少。
母亲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三日出生在农家,勤俭诚信,身体很好。这一点极重要,因为农村人种地需要好身体。母亲是读过书的。新中国成立那年,在外工作的哥哥力主妹妹读书,于是母亲十八岁时进了当地著名的启明小学上了六年学,直到小学毕业。
一九五八年,母亲到南京与父亲完婚,经多方努力,户口迁至南京,成了城里人。两年后,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她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从南京回到老家泗阳农村劳动,也因此失去了后来的“退休”待遇,但从未有过怨言。父亲后来追随母亲在泗阳农村安家落户。
有一年冬天,放学回家,我大便急了,憋不住,拉在棉裤里。我兜着一裤兜屎,一扭一扭地回了家。母亲一闻,二话没说,赶紧烧水给我洗干净屁股。她让我围着棉被坐着,给我洗刷棉裤,直至用火烤干,不影响我第二天上学。
在农村老家,母亲能够与乡邻为善,与她周围的所有人为善。家中偶尔有点好吃的,左右邻居的孩子们就都有口福了。有客人来,无论家里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好东西款待。母亲教育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只考虑自己,更要考虑别人。正如胡适所言“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的待人接物都是受了母亲的直接影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每年年前的冬日,母亲都出门去卖春联、挂浪(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通常用于春节或庆典时的装饰。它也被称为“门吊子”或“吊门堑子”,是由五色彩纸剪成,然后贴在门楣上。挂浪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喜庆的装饰品,二是用来辟邪,驱逐穷神恶鬼)。很长时间里我家都不太宽裕,为补贴家用,父亲每年秋后就开始写对联,做挂浪,积攒到春节前让母亲带到集市上去卖,换个年前年后的零花钱。
父亲私塾出身,淮泗中学毕业,写一手好字,长久不用也怕荒废,所以秋后闲下来,买红纸调焦墨,一门门对联开始写,一版版挂浪开始做。十里八乡集市很多,年前的十来天里,每天母亲都去赶集。年集总是非常拥挤,去晚了占不到好位置;天亮得又迟,早上母亲出门时天都是黑的,冷飕飕的星星和月亮在头顶上。到晚上,天黑得也早,暮色一上来我就开始紧张。如果比正常回来时间迟,我和姐姐就一直往村东头的大路上走,看见匆匆往回赶的母亲,拉上她的手一起回家。
我高中毕业的时候,亲友们一致地希望我去学手艺,解决一生吃饭问题。暮春时节,还可淘洗桑葚种子卖个好价钱,帮助母亲。我知道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母亲理解我心里的愿望,坚定地支持我复读一年,终于考上了师范院校。
自此,母亲开始担心我在外面的安全和生活。我在哪里读书、工作和出差,她就开始关注哪里的新闻和天气,偶尔给我来电话,总是说注意安全、天气如何如何、当心受凉等内容。电视上只要见到一个和她儿子有关的信息,眼睛和耳朵就会立马警醒起来。那时候,她大概五十岁,就开始养成了看新闻和天气预报的习惯,只因为对儿子的挂念。
甲辰年五月十二日,母亲节。各国、各地都有许多关于向母亲表达敬爱、感恩、思念的仪式,让人激动,让人振奋,让人情思绵绵。
是日,请母亲喝点酒,是我早就准备和安排的,但没有通知全家,弟弟特地从南通赶来。午餐人不多,但充满家庭氛围,简朴,温馨,情深意切。
在餐桌上多摆了一副碗筷,是给已经离开我们的父亲。在给他的位置上,有他的遗照,在我们的心里有他永远同全家在一起的强烈感觉。
弟弟给母亲,当然还有父亲,还有我们夫妻斟满了酒。我代表全家几代人,向母亲祝贺节日,感谢母亲养育之恩。弟弟与我一道,以布菜、祝贺、感谢的言辞和动作,真情实感地表达了我们的感恩和情思。
母亲对我们兄妹及我们的后人,关怀备至,家庭成员的所有细节铭刻于心中,大总管当到八十五岁。她是慈母,是女性,却与父亲一起,严格要求后人,尤其注重我们的道德成长和对党和国家情怀的培养,我们兄弟俩先后成为共产党员、大学教师,家庭团结、和谐、友爱的氛围更是邻里羡慕的对象。之后,由于心脏二尖瓣闭合不全,加之大脑萎缩,她逐渐需要我们子女照顾。
一顿午餐,一种情思,一个发自内心的感恩表示,将会长远地留驻在我们的心中,无限地增添我们不尽的家庭情怀和继承意志。优良的家风与存款一样,需要维护,需要经营,需要更上层楼。孩子成材、夫妻幸福、母亲安康,让家风资产保值,无他,唯奋进尔。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晚年失去身体的健康,行为不能自制,在谢幕活动视频中,小泽征尔已经完全痴呆,在台上不知所为。但是,音乐响起,他却很有节奏感,并还能寻找不同乐器的所在方位。无论你的名气有多大,得到老年痴呆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世界性的难题,我母亲是普通人,痴呆症是没有办法通过药物治疗好的,只能陪伴照顾她。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母亲的生活密密匝匝,就像盘根错节的巴根草,八十年了,一直如此。二O一三年,父亲去世后,这是一个转折点,母亲身体开始变差,至二O一九年,不能独自生活,需要人服侍照顾。姐姐妹妹开始照顾起她的日常起居。姐姐已经六十有三,近来查出冠心病等慢性病,照顾母亲有点力不从心。是该我这个儿子照顾母亲的时候了,虽然没有姐姐照顾得好,我会尽力做好。
几年和几十年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况且,有个老人照顾,还有很多人羡慕呢。有一位朋友羡慕地说,这么大还可以偎依在母亲的怀抱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二十四小时照顾母亲的不易,我深深感动于姐妹几年对于母亲的轮番照顾,更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相互关爱和极为珍贵的母子情、姐弟情、兄妹情。正是这样的真情实感,这样发自内心的相互体贴和体谅,把一个大家庭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无间隔地聚拢在一起,相互关心,相互促进,团结友爱,让先人放心,也让社会放心,还能启示后人。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有点作为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授的。
在家里没有一刻安宁,我就用轮椅推着她到户外晒太阳、散心,到校园感受自然的美好、呼吸新鲜的空气。和母亲沟通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多一点用心,多一点方法,多写成一篇篇有温度的文章。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去关爱照顾老人,这或许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更大意义所在。
老年痴呆属于慢性疾病,生活质量不高,又不会很快去世,一拖就是好几年,很考验子女的孝顺程度。有人建议用尿不湿,母亲总是把它扯下,显然不愿意。有人建议请个保姆,也不是请不起,亲手侍奉母亲是做儿女的责任,容不得半点的虚情假意。
有很多人,通过多种方式表扬我孝顺,其实比起汉代黄香为母扇枕温衾、三国孟宗哭竹求笋、晋朝王祥卧冰取鲤等孝道大德,我差远了。当年母亲为我把屎把尿,口对口地哺育我,现在应该轮到我反哺的时候了。我不是不怕脏不怕臭的人,但对亲爱的母亲,即使再脏再臭我也不怕,我可以用手去扒,帮她擦屁股,用心去爱,为她按摩、擦身、讲故事、哼催眠曲······
今年五月二日凌晨二点四十分,我醒来看看母亲,中门被关上,轻轻推开中门,原来一床被子掉在地上,挡住了中门。
“同刚,你冷吧,我想给你盖被子,拿不动了。”母亲关心地问。“我不冷”。她怕我夜里冷想拿床被子给我盖,因力气小,被子掉在地上。我的眼里流下了热泪,原来,逐渐痴呆的母亲一直在挂念我。
二O二四年五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