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归来仍少年

问君何时归

2018-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千小浔
问君何时归

问君何时归

        做巡查是一份辛苦的工作,脚踏实地,无问西东,离家在外,四处漂泊,像巷子里的猫,虽然很自由,但无归宿。刚开始没有习惯,只有“磨”过后才“合”,即磨合,故而坚持了下来。

      离家两月有余,辗转于西南巴蜀之地,置身于云贵高原。都在用双脚丈量市场,用眼睛洞察希望,推动基础夯实,刺激整改优化,成就工作职责。虽苦而不言累,只是牵挂远方的家。

        自做此工作,与父母、家人聚少离多,我的小孩出生以来,一起亲身陪伴的日子总和也不足两月,所以妻常抱怨,也有怒怼,争吵。就在昨日,我妻问,“何时回来?”

我一边敲着键盘,一边一脸严肃,“再过几天。”

“几天?”

…… ……

          对此对话已经重复了一次又一次,每次几乎都是不愉快的玩耍,最后不了了之。唯有时间冲淡,唯有差旅消磨。不错,时间过的真快,回想从恋爱到结婚,再到现在,近乎4年,恍然流逝,不禁感伤;从华南到鲁豫再到西南,步履蹒跚不停,空间变迁不断,走过大半中国,铅华洗净,今是昨非,额上细皱,发上白丝,青春芳华纵去,归来已不少年。出差期间,我们仅凭电话联系,度过了四年,偶尔有过欢声笑语,偶尔又有摩擦争吵,回想起来,真是无奈和尴尬。但我还是忍着强颜欢笑,忍着昂头挺胸,因为我的眼里含着泪,一旦低头,泪会夺眶而出。

        鞋,在脚上,脚,在路上,一路走来,恐怕像我们持续在路上的人已渐行渐少,没有什么比与家庭团圆更让人开心的了。妻虽有怨,但同时有着心照不宣的理解与支持,这是我持续奋斗的支撑。每次看到朋友圈里守家在地的朋友发的阖家照片,内心徒生艳羡,而从年初到年末,我的小孩也即将一岁,咿呀学语,将叫爸爸,心里总觉有负孩子家人,不能长相厮守和相互陪伴,令人有些许淡淡的失落。

          拜读过钱钟书夫人杨绛写的作品《我们仨》后,亲切地感悟到他们伉俪情深,并对年轻人有着语重心长的关切和提醒,“婚姻不苛求门当户对及其他,而要把感情放在最最重要的地位,双方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支持和鼓励,才能永葆青春,两情相悦”。所以,这份聚少离多的工作正在考验我们的情感。我要坚守捍卫和包容,不离不弃,相亲相爱,相守一生。作家张爱玲的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正是我心向往,这何尝不是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啊!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是婚姻最佳的状态,可是现实告诉我聚离难以两全,因此就更要相互的理解。徐志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感慨亦在强调夫妻之间的理解;而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的故事,也是在说两个人生活的理解和包容,最浪漫的话莫过于三毛对夫说:“每想你一次,天上掉下一粒沙,从此有了撒哈拉。”诚然,妻子经常问我何时归?我是打一百二十分的期望和理解,在与不在,我心时刻归心似箭,守候在家。

        空气中的风带着芳香,吹向我们彼此的心里,吹向我们守护一生的幸福之家,分离间心有灵犀,聚首时相伴相依,且行且珍惜。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让我们的爱携带者对家庭和孩子的感情,奔流于你我灵魂深处海岸线间的大海,滔滔不绝!

        在外飘摇追求生活的我,想说,有你的理解,我才会坚持,感到幸福!12月,眼瞅着、趁着孩子的一岁生日,我必归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