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做事,写 能力。30天教你写作小白学习影评之路

学会这几招,写影评就这么简单

2016-12-16  本文已影响1719人  表里山河
有的人看完《血战钢锯岭》后热血沸腾,发朋友圈说梅尔吉普森就是牛此片堪比《拯救大兵瑞恩》云云,至于怎么好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有的人看完《我不是潘金莲》后义愤填膺,可到底哪儿堵得慌却也道不明。老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其实,观影也如其人。你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别人稀罕的,也未必合你的胃口。试着写篇影评,看看世界另一端,能否发现另外一个你。

很多同学写影评时被批得一无是处,什么主题不明观点老套啦,逻辑不清结构松散啦,缺乏常识跑题严重啦。表面上看见洋洋洒洒写了一堆,但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也有打心眼里想写好的愿望,可就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从哪里入手。

其实,写影评和做任何事一样,只要肯用心,方法对,再加上坚持,就一定能做成。这是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好吧,你说用心我能做到,坚持也能坚持,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好吧,方法对头,事半功倍。看看老夫写影评的套路,也许能给你带来些启发。

在进入正题前先谈一个问题:什么是影评?

学院派会告诉你,你得看片看够1000部,评论时把这部刚看完的片子放到电影史里去说事儿,要对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评论云云……

我不明白这是谁给影评下的定义。难道非要用大段的复句加上蒙太奇后现代之类的专业词汇才叫专业?难道非要把明白的问题表达得不明白才叫高深?难道必须对灯光镜头音乐语言面面俱到才叫影评?

须记得,文艺的基础是大众。

我没学主谓宾定状补之类的语法,但话照样说得挺利落。

我没学过黄金分割线条比例,但能知道什么样的是美人。

文章自古讲究有感而发。

现代科技按照完美黄金比例塑造出来的人脸模型,虽看着不难看,但也不怎么舒服。

原因就是少了许多生动,少了许多感性。

你不喜欢一件事儿。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哪需要那么多理由。

就像你第一眼喜欢上某个女孩,有理由吗?没有。爱不需要理由。

既然如此,还犹豫什么?大胆写来!

1、准备本。

这里要说的其实是个环境塑造的问题。去剧场也好,在家里也罢,周围太嘈杂不好吧?影响观影专注度;边做饭边看不好吧?太碎片化,没顾上看的情节只能靠脑补,或者为了看某个精彩片段把饭做糊了,有没有?旁边有个超级剧透或者评论家不好吧?观影重在个体体验,看重播球赛时别人提前把比分说出来是什么心情?

总的来说,看电影也跟做作业一样,需要全情投入,如果碎片时间较多,建议看看肥皂剧或者综艺节目得了;对于美剧、英剧比较烧脑的片子,最好规划出整段时间。

时间有了,然后就是目的。如果就为了图个乐子,或者打发时间,不想把自己搞那么累,那随便用什么姿势都无妨;但如果你是个好同学,希望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或者写成文字和朋友分享,或者经常看完电影后感慨万千然后吃了一顿饭后好像什么也没看过的直肠子,建议你随身带个本子,随时把好台词、脑海中的灵光一闪记下来。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稍纵即逝,别指望着等看完你还能记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不建议用手机备忘录或者ipad、笔记本之类的的电子产品。第一,影院里的发光物会对别人观影造成干扰;第二,电子介质到底不如信手涂鸦来得方便,毕竟你呱呱坠地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文具就是纸笔,而非电脑,关键时刻还是本能靠谱,是也不是?

2、看两遍。

如果你到电影院是为了谈恋爱,那不好意思,请出门右拐。为什么要看两遍?因为你要写影评。这个前提是,你想写一篇能被别人认可的文章,而在写之前,至少你得准备得比别人充分吧,那么看两遍不算是一个特殊的要求吧。

看两遍实质上相当于围棋中的复盘。棋力的增长依赖于不断地总结成败分析得失;一篇上乘的影评,也在于作者对影片的思考、情节的理解、冲突的设置、技巧的呈现以及隐藏的彩蛋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而一篇文章唯有出新、出奇,基于常人而又超越常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方能抓住大众眼球。

你确定只看一遍就能把握这些么?

3、立刻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自古文章讲究不平则鸣。感情充沛状态下会使人思如泉涌,如果不把刚刚观影后仍处在亢奋、震撼、激动、悲伤、痛苦、压抑的的情绪状态立刻记录下来,好吧,想想一辈子没见过女人的八十岁老僧见到裸女后只能笑笑的感觉。

灵感稍纵即逝,过后有心无力。为什么情侣吵架刚完就后悔?因为都在兴头上,你的话赶着我的话。常见的争吵模式是:“你要不怎么怎么我,我会怎么怎么你么?”看,我的选择总是建立在你的选择之上的,来得就是这么现成。要是一方稍微冷一点,不作及时回应,这架也不好吵起来。这就是情感,来得快,去的也快,所以要及时抓住。

所以,抓住情感。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4、画导图。

就是用思维导图把刚刚凌乱的记录整理出来,这样才能形成文章的框架。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建构逻辑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按照你组织的路线图去理解你的文章,并发现其中的亮点。

比如评《血战钢锯岭》,你可以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即时间维度对影片进行评析;可以横向的,从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到国内《集结号》,再到韩国《父辈的旗帜》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战争片模式的对比;可以从导演梅尔吉普森的《启示录》、《勇敢的心》和本片做比较,剖析导演风格的演变;还可以从摄影从音乐从特技某个你专长或者感兴趣方面去剖析;甚至就其中的某个情节联想到你在生活中某些经历和感触。

总之,用你的专长,加上你的感受,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能给人带来启发,就是一篇不错的影评。

5、冷一下。

刚写出的作品不是刚出炉的烧饼,热的好吃,而是刚出锅的面条,立刻就吃不仅烫嘴,而且容易陀在一起。所以,要用凉水过一下,才口感爽嫩富有劲道。

所以刚写完别急着发,等放上一两天,修改修改,润色润色才有味道。

为什么要放一放呢?

首先,政治上要过关吧,否则会被河蟹;

其次,睡一觉或许又有了别的发现呢?对文章是个很好的补充;

第三,逻辑不通、语句不顺、引用不当、错别字之类的小失误虽说不太起眼,但也影响整体观瞻啊,这在打鸡血的状态下是不易被发现的;

第四,错误的观点,该舍弃就要舍弃。兴头上的语言,很多时候是不合事宜不合分寸的,有舍才能有得。

6、别上网。

因为别人的观点会对你造成影响。

很多人写东西前喜欢先上网,查资料,怕说错。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你对整个影片的理解更加立体、系统、全面,但同时也限制住了你的思维。

噢,原来配角那样做是因为这个呀;咦,我怎么没发现主角还说了这句话;哎,原来大家对那个桥段是这样理解的。落入窠臼后,你就会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后面走,导致最终写出的东西也味同嚼蜡。

要勇敢地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即使是错的。

一千个读者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感受,是你独有的,又怎么能说是错的呢?

我们总是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古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可是,没有创新,哪来进步?

2012年上海的高考卷这样写道: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你放弃了自己的微光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