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欧寒夜》想开去
从《北欧寒夜》想开去
作者|谢永红
今日读余秋雨先生的《北欧寒夜》。
这篇文章是在他的《文化苦旅》读到的。在这篇文章里,他以“一行字母;一片墓地;一份图表;一座城堡;一群闲人;一块巨石;一面蓝旗。”为章节内容,记述了自己在欧洲的见闻,阐述了将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比对后的感受。
余秋雨先生不是坐在屋里做书虫,然后闭门造车发点议论。他是真正地行万里路,做真正文章。
对于欧洲文明,余先生有深刻的思考。
这一行字母,是“M-E-D-I-C-I”,是意大利弗洛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的拼写。美第奇家族把权力资源、财富资源和文化资源完美地集中在一起,是文艺复兴的主导力量。
余先生认为,“在中国的历史转型时期,总是很难看到权力资源、财富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良性集结”。
其实,不光是古代和近现代,一直到今天,中国真还没有出现自己的“美第奇家族”。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求仕求宦文化。真能专心致志于科技文化的建树的,是凤毛麟角。精英的知识分子,只要有机会,大多往官场发展。
即使是陶渊明这样的知识分子,其诗文,也不过是与官场的反向连结。
历史上,为官者也有坚守知识分子本色的,比如李冰。李冰做官,静心兴修水利,都江堰的工程即便是现在,也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再如蔡伦,也算是少有的居官而有益于后世的人。
但是,大批知识分子,一旦谋取功名,往往沉于权术,致力于“剥夺”,绝少做出对后世有影响有价值的贡献。
现在,中国的风气,从公务员考试的火爆,可见一斑。
余秋雨后面写的一片墓地,告诉我们,“同样是知识分子,德国的同行在整体上远比中国同行纯粹,并因纯粹而走向宏伟。”这纯粹,就是说做学问,就终生做学问;做学问,就做真实的发现,不是华而不实甚至是虚假的空架子。
中国的论文和课题研究,相当一部分是受职称的驱动。买论文、买课题、假学术刊物,泛滥成灾,皇帝的新衣,很少有人去大声说破。
“一份图表”,是列举了法国里昂在十九世纪的创造发明,从纺织机到电影技术,共有十几项。
我曾读《影响世界进程的一百个名人》,我发现,英、法、美、意大利占的比例最大,而中国能排得上的,有孔子、孟子等几个人而已。所以,余先生的这句话,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直到今天,组成现代生活各个侧面的主要部件,几乎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现实。
余先生没有在这篇文章中分析原因。我不禁想到,很多国人把这种落后归罪于教育。
的确,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可是,仅仅是教育的改革,必定是不能治本。
中国以官为荣,娱乐至死的问题不解决,教育也束手无策。
余秋雨先生在文章中,推崇英国的社会改革“较少腥风血雨,较少声色俱厉”“温和渐进”,也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考。
后面作者写了“一群闲人”,赞扬了欧洲人懂得慢生活,懂得生活的终极目的,启示我们,既要发展,又要有真正的生活。一块巨石”,就是“法律石”,写海盗们自发接受法律仲裁的现象,表达了对于良好法治的憧憬。“一面蓝旗”,就是欧盟的旗帜,表达了作者谋求全人类的共同幸福的理想,对于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提出了质疑和新的思考。
作者也看到了欧洲的现状。欧洲的暴力和社会风气所出现的问题,已经打破了旧学者对欧洲一味的推崇。
我觉得,余先生的这篇文章,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对欧盟的理解有些溢美,但是,绝大部分内容,值得每一个真正关心民族未来的人去看。
我们明天的幸福在哪里?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怎样在新的时代革故鼎新?这是本文带给我的最大的思考。
作者简介:谢永红,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