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陷入贫困和忙碌
我大姨4年前因为肺癌去世,一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
姨夫在大姨去世一年后又娶了村上一个人人嫌弃的“风流”女人——所谓“风流”,不过是个打扮略微洋气一点的离异大妈而已,但由于“洋气”,就被村上人唾骂,所以当有一天我姨夫在工厂蹲着焊钢管,气罐爆炸伤了裤裆时,村里人都幸灾乐祸、喜形于色、眉来眼去的嘀咕:“谁让他娶了一个妖精呢?活该!”
大姨治病5年耗光了家里几乎全部积蓄,儿媳妇跟我表弟离了婚,开走了家里的汽车,拿走了剩下的存款,却把6岁的儿子留给了表弟;表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打工,钱挣不到几个,抽烟喝酒赌博倒一天不耽误,孩子就整天被锁在家里面打游戏,时间一长眼睛都斜视了。前几天他来电话说要问我借5000块钱给儿子治眼睛——他赌钱欠了一屁股债,显然这钱对我而言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我把钱打给了表弟——大姨一直最疼我,这些年来看病我也出了不少钱。大姨一家虽算农民,但好歹在富庶的苏南,生病前吃喝不愁,算不上贫穷,现在却陷入了如此困境。
我表弟怎么样才能咸鱼翻身呢?他这一辈子除了中彩票,还有希望吗?他是不是戒掉抽烟喝酒赌博的坏习惯,努力打工挣钱,就能让日子重回正轨呢?
说实话,我看不到任何希望。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曾经潜入最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卧底”期间,她做过女侍、旅馆房务员、看护之家助手和沃尔玛售货员,最终写成一本书,叫做《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任劳任怨、需要付出艰辛劳动、没有晋升阶梯的底层世界”。由于揭露真相和引人思考,这本书占据亚马逊畅销书榜12年之久。
书中想要思考的问题是: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可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芭芭拉的结论是:
对一个健康的单身女性来说,她所得到的报酬并不足以养活她自己。甚至,对于那些住在廉租房、汽车旅馆、房车公园的人来说,他们做着一份累得自己腰酸背痛却只有最低报酬可拿的工作,所赚的钱还不够支付房租、交通费和食物费的。低收入者们是如何生存的?答案是他们根本生存不下去。只有那些身体强壮得足以做两份工作,或是能与别人合租房子的人,才能够生活得下去。
书中对各种底层工作的现状做了直白的描述。比如芭芭拉曾在一家女佣公司打工,这类的公司常常把“匍匐在地”作为卖点,宣传小册子上会写到:“我们用老派的方式清洁地板:双手与膝盖并用。”可是公司又规定女佣们只能用“不超过小半桶微温的水”来清洁地面。实际上:
若改用一支拖把和一整桶热肥皂水,不只能使地板变得更干净,也能给实际从事这项清洁工作的人更多尊严。然而,似乎正是这种趴伏在地的原始服从姿势(甚至推到极端,是连肛门都敞开到可以被进入的姿势),才能令使用女佣服务的客户感到满意。
纵然如此丧失尊严的工作,所挣薪酬也只是社会最低工资,这意味着一个月省吃俭用,到了月底也永远会为如何交下个月的房租而烦恼不已,更不要提如果扭了腰或者伤了腿造成的医药费和误工费。芭芭拉不得不每天挣扎着做两份工,疲于奔命。即使是这样,她和同事们还经常吃不饱饭:
罗莎莉跟我一样是新人,她的午餐少到我忍不住出手干涉,因为她只是吃了多力多滋而已,而且量才那么一点点,要不是前一天留下的半包,就是刚买的一小包。她实在没钱买午餐,这是我后来才发现的,因为我问她要不要在超市顺便帮她买一罐汽水,她才不得不承认她连89美分都没有。那她怎么撑过一天8小时甚至9小时的工作?“呃,”她承认,“有时候我会觉得头晕。”
芭芭拉所揭示的美国底层穷人的生存真相,同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研究所得有异曲同工之处。塞德希尔长期研究穷人和贫困,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得出结论:
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不过,塞德希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
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即: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比如我必须先借钱把房租交了,虽然要付出一些高利贷;或者这笔钱先得给亲戚孩子的婚礼随份子,地里的化肥缓缓再买吧。
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紧急问题的解决、效率提升或者仅仅是面子得到满足),但是从长远来看,会陷入恶性循环,比如高利贷越借越多,比如底层打工者越穷越忙,越忙身体越差,越差越难以翻身——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塞德希尔教授在他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提出只有对“管子”外面的事物(我理解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进行持续、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穷人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就很容易永远是穷人,翻身的机会几乎没有。
对我表弟来说,翻身的机会更小——芭芭拉笔下的美国穷人好歹还努力工作(虽然越忙越穷),好歹还有较为完善的劳工保护措施。而我表弟,不仅不努力工作,还吃喝嫖赌,想不做穷人也难。
所以,我表弟应该怎么做呢?
他或许应该戒烟戒酒,因为这不仅费钱,而且伤身体;他更应该戒赌,因为这不仅负债累累,而且毁灭人性。
——可是根据塞德希尔教授的研究,穷人由于身陷“稀缺”,自控力更差,所以太难做到。
他不打工的时间,应该全身心的陪护儿子,使得未来存在希望,而不是一代一代的重蹈覆辙;
——同样的,很多穷人自己就没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比如我表弟初中都没上过,又怎么可能教育好孩子呢?
他应该更努力的工作、全身心的工作,慢慢的还掉借款。他毕竟不用象前面提到的美国穷人那样需要定期支付房租。
——可是我又想到了我大姨,她可是一辈子努力工作的。她是村子里面的纺织高手,人又勤快,总是没日没夜的在乡办棉纺厂加班挣钱:我去过那个厂子,大白天的昏暗无光,四处飘散着粉尘和棉絮。十年后,大姨得了肺癌死掉了。
印度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在他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提到:
在16世纪中期至19世纪时期,曾盛行“杀死女巫”活动。当时农作物歉收的现象十分普遍,渔业也不发达。女巫们大都是单身女性,其中以寡妇居多。当坦桑尼亚一旦发生旱灾,就会经历一次“杀死女巫”的暴动——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这是除掉无用闲人的一种便捷方式。很多家庭会这突然间发现,与他们生活着一起的较年长的女人是一个“女巫”,然后她就会被村里的其他人追捕或杀死。
可见自古以来,摆脱贫困、丰衣足食都是人类持久的梦想,甚至杀人越货、不惜一切。然而似乎到了现在,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贫穷依然如噩梦般存在着,即使现在不能再“杀死女巫”了,可是立竿见影的办法却一直没有。
不过我另一个表弟近几年却出乎意料的摆脱了贫困——他在县城里面买了三居室,娶妻生子。他脖子上套着大金链子。他偶尔给我打电话,说,“哥,我现在不是以前了,我过得好了!你以后来找我玩啊。”我后来知道他给一个老板做了保镖,还负责帮着别人讨债,要到的钱会分给他不小的比例。有时候他还陪老板去澳门赌钱,老板手气好的时候就给他很大的打赏。
也许这算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