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杂谈婚姻育儿

活在未来的人,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2018-05-31  本文已影响34人  文火日知录
图片来自网络

菲菲早上不舒服,肚子疼,不想上学。到了中午不放心,我连上幼儿园的监控,看她在学校的表现。

十一点半了,小朋友们都坐在桌子旁边,一边出神地盯着前边(估计教室前面在放动画片),一边等着开饭。

只有菲菲在不停地东张西望。她斜坐在椅子上,整个上身都扭到后边,看着身后的某个地方,然后转过身,再从另一个方向扭过去。她看看这里,看看那里,过一会儿,再转过身,从身旁的位置一直看到身后,看到脖子扭不过去的地方。有那么一会儿,她身子一动不动,从画面上看去,好像信号卡顿了一样,然后她又慢慢地转回来,转到另一个方向,把已经看过多次的地方,再次细细地看上一遍。

整个过程中,她一直在吃手指头,配合身体扭动的角度,一会儿是左手,一会儿是右手。

我看不清她的表情。在我看来,不断地把身体像麻花一样扭来扭去,肯定不是一种舒服的体验,但或许对她而言正好相反,或许她正是靠着身体的扭动来维持着内在的平衡,比如弯道行驶的汽车,也或许她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高度关切来缓解着内心的焦虑,比如惊慌失措的小狗。

我忽然想起了眼睛长在脑袋两侧的那些动物。比如兔子,它是食草动物,性情温和,在自然界中随时都会成为肉食动物的美餐,所以它的眼睛长在脑袋两侧,视野开阔,可以及时发现敌情。不仅眼睛,它长长的耳朵上下左右都能活动,十分灵敏,能捕捉到细微的声响,便于尽快逃命。尤其鸟类,它们一只眼睛的视角就是一百八十度。

但猫就不同,作为肉食动物的代表,它的眼睛长在脸的正前方,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死死地盯住猎物,一旦机会出现,立刻主动出击。更别说老虎、狮子、熊,它们成年之后根本没有天敌,完全不需要关心身后,只要一心盯着前方就行。

这种不同的生理结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体现了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特点。

那么人呢?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虽然眼睛也长在前方,但内心的属性并非一模一样,有兔,有虎,有龙,有鼠,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今天是兔的,难保明天不会成虎,反之亦然。

回到菲菲,她的表现明显就像一只小兔子,紧张兮兮地,时刻提防着什么。

她妈妈说她缺乏安全感,从来做事都小心谨慎,不敢冒一点险。

带她去游乐场玩,虽然一脸兴奋、心驰神往的样子,但这也不敢坐,那也不敢上,非得妈妈引导才行。到了亲戚家也是,明明上次玩得恋恋不舍,可下次再去,又是怕得不肯下怀。除了零食什么都敢往嘴里塞以外,其它的什么都不敢尝试。

更加糟糕的是,她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是百般呵护,生怕她有一点闪失,结果脾气越发任性、骄横,动不动就哭闹、扔东西,也让她姐姐平白落了不少的呵斥,影响了全家的情绪。

虽然知道她还小,一切都有改变的可能,但我还是有些隐隐的忧虑,既想给她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又怕她在安全的环境里越发培养不出自身的安全感,长此以往,内心的属性不再成长,从而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其实想想,不仅是子女,我们这些早已为人父母的,以及我们的父母,是否也不曾试着勇敢一点,从而冲破安守当下的牢笼,完成心灵的蜕变?

我自己的成长轨迹,还有身边的许多同龄人,从小衣食住行都有父母安排的妥妥当当,及至考学、就业和择偶,总之人生路上的每一次选择,父母都要深度介入,想让我们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不愿我们冒一点风险。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在抱怨,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尤其是继承了传统教育观念的父母,为孩子奉献自己的所有,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女的一切,完完全全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但凡他们有一点能力和资源,都愿意倾注在我们身上。

只是时代在变,且速度越来越快,原本以为顺理成章、不容置疑的东西,现在正在变得似是而非,甚至土崩瓦解,倘若还固守着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不愿意做一点改变,那终将成为时代的弃儿,被历史的烟尘彻底埋没。

那些农民企业家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虽然他们的改变很可能是逼不得已。

因为家境贫寒、度日艰难,他们不得不年纪轻轻就走出家门,闯荡社会。他们没读过什么书,不懂艰深的道理,但商场的凶险和生活的浪涛,自会教给他们生存的技巧和发展的门道。

他们愿意冒险。其实作为企业家的一员,敢于冒险是其成功的基本素养,而农民企业家因为起步阶段一穷二白,放手一搏可能也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况且失败了,大不了继续回去种田,可一旦成功,就完全是另一片天地。

那些具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对商业逻辑有深刻认识的企业家,对冒险行为的处理可能更加理性和自觉。记得海尔的张瑞敏说过:一个项目,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有平均利润,如果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上马,那一上马肯定会亏损。这就是一个商场老将关于冒险的辩证法。

  总而言之,置身现代社会,不仅是经商,包括投资、创业,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很多时候,没有超人的胆识,就不会有超凡的成就。因此,按照这个逻辑而言,胆识是使人从平庸走向优秀,再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所在。

这些道理,孩子肯定还不会明白,作为吃了几十年油盐的成人,回头想想过往的种种,有哪些事的把握是真正百分之百的?有了这点阅历垫底,以后再听到某人的承诺,说什么百分之百的好处,百分之百的稳妥,哪怕他说得嘴角冒血,胸毛拍得一根不剩,最多也就是一笑置之,心里有个大概的掂量就行。

缺乏安全感,甚至想要百分之百的安全,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你不会水,下河自然胆战心惊,你不懂电,电线断了肯定避而远之。你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自信气场不够强大,不足以让人众星拱月,那往往就会不停地东张西望,看看别人在干嘛,有没有人盯着你,只要有一点不好的苗头,随时准备夺门而逃。

反过来想,不如学学那些肉食动物,把散漫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对令你不安的状况,进行长期、深入地观察和思考,了解其基本原理和运作模式,洞见其发展趋势和现实挑战,再结合自身当前的能力和需求,来做出趋利避害的最终抉择。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在足够了解的前提下,做出最坏的打算,然后问自己能不能接受,能就积极行动,否则就转身走开。

这么说可能还是有点隔靴搔痒。其实风险无处不在,买房有风险,炒股有风险,交友有风险,择业有风险,揣着现金还有贬值的风险,宅在家里也有地震的风险。所以,与其总是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不如尽量调动自己的资源,去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小范围的尝试和实践,等跨过了基本的认知门槛,便可以坦然的买票上车,去领略人生的别一番风景。所谓“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你眼中的风险,恰是别人的良机”,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恐怕正是来源于此吧。

再想的深一点,特别是对人(不安全感的对象大多是针对人),很多时候需要主动放弃一部分安全感,试着冒一点险,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去和别人分享或交换,可以是物品、金钱,也可以是时间、情感,尝试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最终彼此取得信任。

眼前的事是这样,对看似虚无缥缈的未来更是如此。只有看清未来、相信未来,活在未来,现在才不会恐惧,才不会事事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扯得远了,女儿还那么小,自信心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即便是我年届不惑,仍旧时时会有惴惴之感。毕竟未知的事物那么多,变化的脚步那么快,而一个人的力量又是那么的渺小。为今之计,就想以后多带她出去走走,多参与学校的活动,多结交同龄的朋友,和她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和她一起守候独立人格的成熟,等她能建立自己的圈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时,敢于慢慢放手。

鲁迅在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两日后,在有岛武郎的《著作集》里看到《与幼者》这篇小说,在他的译文中有这样一句:幼者啊,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我要把这句话送给两个女儿,虽然她们现在不懂,但终究会懂。当然,也送给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