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良中了《万历十五年》什么毒?吴思三个字回答你!
![](https://img.haomeiwen.com/i5770982/032aa6ef8e06900f.png)
《人民的名义》有这样一个情节,高育良被高小琴的妹妹高小凤攻陷——幕后boss得知高育良喜好明史,遂训练高小凤熟读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让她伪装成服务员与高育良接触,高育良果然对高小凤刮目相看,惺惺相惜,互生情愫,最终毁了自己。
无论剧中还是原著里,《万历十五年》反复出现,可以说是一条隐藏极深秘密贯穿全局的暗线,也是对最终结局的暗示。那么,《万历十五年》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以至于让高育良中毒如此之深,乃至付出感情甚至政治生命?
![](https://img.haomeiwen.com/i5770982/ccd177ad0fdbf673.jpg)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意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其开场白是这样的: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也就是这平平淡淡的一年,平静之下却隐藏着大明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命运转变的伏笔。
作为20世纪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作者黄仁宇思考的起点和他的同辈相似,即“为何西方的经济和技术打败了中国?”黄仁宇将中国传统社会固化的观察点放在了1587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5770982/03d715e338af4c71.jpg)
《万历十五年》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对官僚体制的观察和洞察。黄仁宇认为这种官僚体制中,所依靠的传统道德缺乏约束,又没有良好的制度管理,作为帝国真正主人的官僚集团内部存在无数利害冲突,形成了“一个带有爆炸性的团体”。
一个国家的兴衰,实在与制度有太大关系。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和细致引用了许多史实,认为一个社会以道德代替法律,整个社会封闭而凝固,止步不前,技术又没跟上,人才亦由于体制问题而得不到施展,文武大臣皆无力回天,王朝的覆灭是为必然。
高育良喜欢读这段历史的原因,估计就在于官僚集团的种种问题,正如万历年间的官场,今天依然在上演。他“看透了”这一点。
高育良身上有很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官员的特点。他靠着传统官场的揣摩上意、妥协和为人处事的学问一路高升,甚至一度超过了政绩突出的李达康。他太明白官场的是是非非,以打太极的方式保留着自己的风格。当然,待他最后想悬崖勒马却为时已晚。
高育良深玩《万历十五年》中的毒,不是高小凤的情色魅惑之毒,也不是上升通道中的权力诱惑之毒,而是制度潜规则下的蛊惑之毒!
不过,在学术研究领域,黄仁宇的这本书及其研究方法一直存在争议。其中,著名学者、《潜规则》作者吴思的观点比较典型。吴思说他读过四遍《万历十五年》,1986年初读的时候,只觉得写得好,说到了要害,而要害究竟何在却说不出来,但“觉汪洋恣肆,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到吴思找到“潜规则”这个观察角度时,才真正找到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缺憾之处。所谓“潜规则”,即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吴思认为,黄仁宇绕来绕去一直想说明白却没有说明白的,正是这个潜规则:
黄仁宇很清楚,明代社会绝不是按照那些公开宣称的正式规范运行的,冠冕堂皇的道德法令大体只是说说而已,于是他努力描绘这种情景。至于那个社会到底是按照什么规则运行的,他却没能点透,更没有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追究。也就是说,黄仁宇确实抓住了要害,却未能把这个要害揪到亮处,研究透彻。他把水烧到了九十多度,但差一把火没到沸点。沸点就是真正支配游戏的规则(即潜规则)。
吴思的《潜规则》在2001年出版后,立即风靡中国大陆,为当年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位列《南方周末》2001年年度十大好书,被认为是“继黄仁宇《万历15年》之后最富创见的历史著作”。
相信《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肯定读过吴思的《潜规则》,但是他不能把这本书写进剧本中,露个封面或书名也不行,否则就不是暗线,而是明线了。《万历十五年》这本著作若隐若现、要说未明的主旨,则是周梅森再好不过的创作元素了。
所以,除了《万历十五年》,大家更应该读吴思的《潜规则》。
推荐阅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5770982/050e156ffb4f3483.jpg)
作者:黄仁宇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5770982/0783513d429bbe88.jpg)
作者:吴思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因特虎读书会,是因特虎团队与深商研究会共同推出的读书组织,希望在不确定时代为创业者打造创业创新的圈子及共同成长的氛围,提倡跨界思维和跨业态整合以应对不确定,打通科技与人文的界限以提升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共同分享“创新x美”的未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5770982/8fc947ee2dfb254f.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