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辞退员工更狠的,是伤他的心

2019-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拒绝贩卖焦虑

10月份有一则“38岁华人工程师Facebook总部跳楼”的新闻,引发了无数职场人的唏嘘。

这位工程师名叫陈勤,曾经是高考状元、浙大的本科生,南加里福尼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

据他的家人介绍,他在Facebook工作极拼命,最近半年日夜忙项目,加班到夜里一两点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回家只待了半天又要去加班。

悲剧的导火索源于陈勤接手的项目本来差点烂尾,他努力挽回却被总监以项目进度缓慢为理由,公开批评了陈勤,并且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宣布PIP或调离目前的工作组。

陈勤到总监办公室据理力争,总监的一句get out(滚出去)让他对这世界彻底灰心了。

1

但是做为HR从业者,处理这种类事情实在是家常便饭。但重视程度和处理经验还不够。

上周,公司新兵营营长突然告诉我,团队里有一名已经达到出营标准的员工现在临时反悔,不想进到业务组,称还没有做好准备,甚至有离职的想法,让我赶紧去沟通一下。

这名员工之前未做过电销工作,但现在业绩KPI达标了却不想入组,这是怎么了。

他说:

“说句实话,我挺认可公司的,不然当初不会选择加入,也不是对工作有畏难,而是担心去了新的业务团队不能融入、担心自己的业务技能比不上老员工,一想到马上要出营,我纠结的这几天一直都没睡好。”

看得出来他很焦虑。

经过一小时的沟通、疏解,我引导他先不用想太多,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先尝试下看看,如果自己真的尽力了,仍然不能适应这份工作,再辞职也不迟。最后他感激的点点头。

还有一名试用期内的员工,因为年底比较忙,有一次加班到晚上7点多,其实并不晚,但因为那天要去接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放学,比约定的时间迟到了半小时,当时着急忙慌的感觉特别糟糕。

第二天到公司主管不仅没有安慰,还说了她几句,认为她在试用期间工作态度没端正,不够积极之类的话而选择了离职。

HR在日常员工沟通及离职面谈中会发现,很多时候,员工离职,不是钱没给够,或心委屈了,而是工作上的心态没有调整好,加上如果遇到某一个导火索事件,导致心态一下子就崩了,从而引发离职。

尤其是新人,或成熟度不是很高的员工,心态上更容易出现问题。

2

1)放下攀比心

攀比心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之间存在偏差时产生的负面情绪。

而由攀比心诱发的行为又可以被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

负性攀比指的是那些消极的比较,会使人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主要问题在于人们缺少对自身和外部的理性分析,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是一种非常不利的状态。

尤其是销售导向型企业,业绩pk、业绩排名、年底大战等导致的业绩氛围与压力本身就比较大,如果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企业不及时提供一些有效的措施适时疏导、宣导,就会导致高的流失率,或出现员工违规。

华为被称为“中国最累的企业”,任正非希望华为的领导干部可以正确引导员工心态。

任正非说“员工不能成为守财奴,丰厚的薪酬是为了通过优裕、高雅的生活,激发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有效地奋斗,不是使我们的精神自闭、自锁。”

满足当下,不攀比,才能让自己身心愉悦,才能时刻让自己保持乐观的精神,每天快乐地工作。

2)直面抑郁症

众所周知,华为人承受着高于其他企业数倍的压力,特别是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他们简直就是“在夹缝中生存”。

于是,有关华为员工轻生的消息便不断出现。

2006年,在海外工作多年的某华为员工回国后,因为不堪忍受女友背叛的现实,从自家的阳台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007年,华为成都研究所一名员工因为遇到了一点挫折,选择了跳楼自尽。

包括我自己,曾经也面谈过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员工,员工入职一个月后主管发现这名员工经常反应迟缓。

有时候在工作岗位上习惯性发呆,后经过深入沟通后才了解是入职之前就患有中度抑郁症,于是让我来处理沟通让其主动离职,先回去安心养病再说。

抑郁症,心理学中解读,是狂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典型特征是情感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及迟缓。

抑郁症严重困扰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给家庭、企业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英国心理医生特罗茜罗尔说:

“抑郁症是我们为自己构筑的心灵牢狱,而正因为是我们自己构筑的,所以我就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打开枷锁,将自己释放出来。”

这意味着,真正要走出抑郁症困境必须依靠自己。

职场上的负面心态还有很多,比如过于急功近利,遇到挫折容易放弃,比如脾气大脾气急,在个人性情上还需要修炼等等。

由此可见,在人才管理过程中,HR及管理者单纯地强化人才的技术能力和业绩水平,仅关注绩效和能力,这是远远不够的。

3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员工的心态。

一个人的心态直接影响着他对工作、对事业、对事物处理的态度和结果。

如何让人才以积极心态为主导,让消极心态通过无损害的方式疏通掉,这是管理者进行人才心态关照的核心。

1)乐于且善于倾听员工

一次做员工离职面谈,主管和我说员工辞职的心已定,让我花个十几分钟走个离职面谈流程就行了,没想到谈着谈着最后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这一个多小时,员工一直在倾诉她当时是因为什么来公司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做了哪些努力,但结果仍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说着说着还很激动,根本停不下来,坐在对面的我插不上话,也不忍打断,只能以“嗯,是的,理解”应答。

走的时候,员工笑着说“哎,我要是一开始找你估计就能熬过去了。”

看着她意犹未尽的表情,说明员工心理早已累积了太多的愁绪,等到管理者发现时,已为时晚矣。

当然,也有在“员工倾听”这块做的好的业务leader。

有一个事业部设置了每周一次的“总监开放日”。

总监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原定每次2小时的沟通时间,有一次陪着员工从下午2点一直谈到了晚上9点。

从工作上的困惑、同事之间的相处琐事,谈到了家庭上的状况、个人的职业发展等等。

尤其是在互联网企业,员工普遍年轻化,加上996的工作模式和压力,年轻人尤其需要吐露心声、展现自我。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稳定性较好,更具幸福感的团队,一定有一个乐于且善于倾听他们的管理者。

2)有温度有质量的员工关怀

员工关怀,其实在目前企业内部已经开展的非常成熟,比如免费的午餐和住宿、员工生日会、周年陈、部门团建等等。

但针对员工心态上的关怀,似乎并不多,或形式还没有那么丰富。

曾经,我做过一次《阳光心态》的培训课程。

这个课程中没有道理说教、没有专业知识传授,而是由一个个生活中通俗的故事组成。

那一次是当季度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课,也是反响较好的一次。

例行的员工关怀活动的形式上、细节上其实可以有更多温暖温馨的点,如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或是没有规定目的和主题的“员工吐槽”释放压力与不良情绪;

还可以是一句暖心的问候、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专注而认真地倾听。

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良好地心态,教授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和积极心态的课程。

员工需要的关怀,并非总是关乎职位、薪酬激励、职业发展。

先帮助他们在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做更好地自己,会更让员工受益,也更能助力企业良性、持续地发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