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上流社会男孩,热衷于自杀,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20岁的上流社会男孩「哈罗德」
——缤纷的世界唾手可得,热衷于丰富多彩的死在他精致、高傲的母亲面前。
01
▼
会表演自杀的木偶男孩
吊死,割腕,溺死,自焚……
电影《哈罗德与莫德》中哈罗德“死了”八次,在心理医生面前,坦白自己尚且记得的死亡表演有十五次
——母亲从哭天抢地到习以为常、视若无睹。
他不要母亲给他配的捷豹,自己将其改造成了一辆灵车招摇过市,还享受到处参加葬礼的愉悦感,他似乎爱干所有与死亡有关的事。
直到有一天,他开始在自己爱去的葬礼场子上频频遇见一位老妇人,电影的另一位主角「莫德」,由此登场。
02
▼
79和20
20岁的哈罗德苍白阴郁,79岁的莫德则脸色红润。
精致的编发、熨帖的妆容和生机勃勃的小屋无一不昭示着它们属于一位生性活泼的主人,世俗眼光下甚至有些许疯癫
——哪位79岁高龄的老妇是裸体模特、见到顺眼的车就光明正大地借用,收集了包括42号街道的雪在内的各种气味呢?
很难抗拒这样的人,尤其对认为生活无趣憋闷的哈罗德来说。
他们一起干了很多事,有但不限于在拆迁工地野餐,墓地郊游,游乐场打电玩,
一起移植了一株绿化带里濒死的小树,为此被警察追了一路。
和莫德在一起似乎干什么都很有意思,因为莫德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充满活力的人,哈罗德看向莫德时闪闪发光的眼神大概是这么透露的。
莫德自述愿为一朵朴素的向日葵,
当少年被问及想变成什么花时,他回答自己可能是路边都差不多样子的野花,
莫德跟他说不是的,说它们有的小点儿,有的胖点儿,有些偏左点儿,有的偏右点儿……
都是很明显的区别,她说,你看哈罗德,
我觉得世间最大的悲哀,来自于那些本来是这样,但却允许自己被当成那样对待。
03
▼
相爱
哈罗德与莫德在一起,听莫德讲她的事,也讲给她自己的事,哈罗德爱上了莫德。
虽是忘年恋而非忘年交,但故事似乎理应如此。
79岁的莫德遇到了厌世、自我意志被规矩压得喘不过气的20岁的哈罗德,
在她的影响下,哈罗德不再那么苍白,不再需要去狭小单调的心理咨询诊所,
不再以一次次触目惊心的死亡魔术换得自由和注视,相识相知相爱,
哈罗德不顾世俗目光,也许是第一次正面反抗素来禁锢和无视自己的母亲,顺利举办婚礼
——对于哈罗德来说,世界像才绽放的花朵,缓缓向他打开。
04
▼
离开
如果整部电影是一首歌,在旋律的高潮,一切戛然而止
莫德在婚礼当天服药自杀,真正的死亡突如其来的摆在了哈罗德的面前。
描述莫德的死亡,当是这样的
热烈和突破一切束缚的灵魂,挣脱了迟暮身体的枷锁,指路天国。
莫德是从容的、早有计划的、轻描淡写的离开的,一切早于与哈罗德的相识。
哈罗德第二次正式去莫德家里拜访时,莫德就说过,秋天很好,一切在星期六就要结束了,星期六她就80了。
一切似乎有零星的痕迹,但一切又是毫无预兆,毕竟向日葵怎会在太阳落山前就投身黑暗?
影片专注于他们的相处,也不乏对背景的刻画,他们彼此注视的背后是个两个时代的一隅。
莫德手臂上无意露出的数字烙印,是纳粹集中营俘虏的标志,
也许正因如此,
她更追求本心对生的体会,更尊重生命,也更蔑视人类社会强加的条条框框,
但莫德并不畏惧死亡,她只是不愿意消逝,抑或是迟暮。
对莫德来说,
与哈罗德的相遇可能是她去往死亡的旅途中的一场小意外,少年并没有影响她最初的决定,其间挣扎我们不得而知。
哈罗德一次次的告白,莫德都一一回应,但她在影片中从未主动向他告白
也许她对这段感情是犹豫的,因为自己将要离开或者自由如她也掺杂了世俗标准下的考量。
05
▼
落幕与黎明
结尾哈罗德驾车冲下悬崖,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场死亡表演,
只是这场死亡没有观众,他自迟暮走向黎明,
弹奏着沾染了有关莫德的记忆的小调,似乎开始了另一段20岁伊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