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婚纱控国学与传统文化谈谈情,说说爱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

2017-11-09  本文已影响61人  倩小姐

2017年9月28日晚上六点,逃跑计划主唱毛川娶了他的sivona,听了那么多次的《一万次悲伤》后,夜幕降临后的喜悦,竟是这般平静悠扬。

翻看逃跑微博,那组九宫格曳曳摇动,颗粒般胶片记录繁闹中无声的熠动,好似一阵清风吹过,吹开浓郁的欢愉。

本是一颗八卦心,却被姑娘那复古头纱吸引,挪不动眼神,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

《金粉世家》里冷清秋嫁金燕西,便是戴这样的头纱,白纱沿发际线罩住头发。民国时期女子嫁人,头纱就是这般模样,突破封建又有国人特有的委婉含蓄。


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变局,摆脱了封建帝制的国人无可避免地收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民国时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期,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都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我国服饰面貌发生巨变的时期。

作为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婚礼服,当然也受到了西方服饰文化的强烈冲击,近代婚礼服经历的从传统到接受西方文化再到中西合璧的过程,头纱作为婚礼服的一部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点缀效果,锦上添花。

头纱在古代中国叫“盖头”。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俗称人生“四大喜”,《礼记·昏义》中记载:婚礼者,礼之本也。可见婚姻礼俗的重要性及仪式的隆重。

民国以前,最初的婚礼变革主要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有部分基督教国民信徒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清代王韬所著《王韬日记》中就记载了一对新人在教堂完婚的过程,其中概括的“礼成既退,殊为简略”就点明了新式婚礼的特点所在。

紧接着,西方自由主义的婚姻观念逐步被进步人士所接纳,于1904年创办的女性期刊《女子世界》在同年的11月刊登了一篇国内记事:“创新婚礼”,关于从日本西京大学留学归来的新郎廉某同新娘姚女士成婚的报导。

随之,此杂志在1905年的第三期又报导了发生在上海、镇江、长沙这三地的“文明结婚三则”,称之为“改革的先声”。从记载中可知,这些新郎都是受过西方或日本教育的“海归”。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他们的婚姻方式体现了出来。

西方自由之风在中国大地吹起,国民政府曾三次修正礼服制,将婚礼服饰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分为新式袄裙、婚礼旗袍、西式婚纱。然而五四运动后,进步人士的思想并不会因制度而禁锢。从头纱这一小小的细节,都透露着进步人士的桀骜不羁的灵魂。

中国传统与西方自由服饰之风相融合,当时新娘多头戴珠冠花环,披四米罩纱,戴白手套,执花球,长青草垂地,脚穿皮鞋或白软缎皮底绣花鞋。

那时新娘表情多严肃,不俏皮不会像现代女子那样摆出千姿百态pose来,但也别有一番风韵。

1927年的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举行了婚礼。两个人的结婚照被冠以“中美合作”的标题登在报纸上,广为流传。两人的着装是婚礼草案的范本。 文坛才女冰心的婚纱照,两个花童的波波头很时尚呀!   文坛才子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纱照,照片虽然陈旧,但是那长长的头纱还是很显眼。

而西方头纱演变,还是要从宗教说起。

史上最早出现头纱的文字记载,来自公元前十三世纪的亚述人法律文献,其中严格规定头纱只属于贵族女子,严禁妓女或平民佩戴。1175年,盎格鲁-萨克孙族和诺曼族的已婚女人们将头纱作为日常装扮佩戴。都铎王朝时期,头纱转变为特定场合下的特殊装束。

头纱最早出现圣母玛利亚的配图中,它用于婚礼的起源也在圣经中有记载。根据《圣经·旧约》,新郎为新娘披上头纱,新娘的头纱直到整个仪式结束才被新郎揭开,意味着他们结为合法夫妻。

那揭开头纱的举动又是从何而起呢?根据《创世纪》第二十九章,雅各迎娶拉结,他的岳父却用拉结的姐姐利亚瞒天过海,雅各没有分辨出暗恋7年的拉结和姐姐利亚,有很多猜测,其中一种猜测就是因为新娘的脸和全身自始至终都戴着厚厚的头纱,雅各没有发现对方并不是心爱的新娘。从此,为能确定新娘的身份,在婚礼上揭开头纱的仪式就此产生。

(另外几种猜测:①新房比较昏暗;②婚礼上雅各一定喝的烂醉;③利亚事前听从拉班也就是雅各舅舅的计划,装扮成拉结。)

久而久之,人们对新娘戴头纱的习俗深信不疑。新郎为新娘披上头纱,象征从今往后他将不遗余力地保护她不受外界伤害。同时,蒙上头纱掩去容貌让新郎意识到,他爱和守护的,是新娘的内在美,绝非仅是外在。美丽容貌会随岁月老去,而他的爱将持续一生之久。

在最正统的教义中,新娘的头纱甚至是不透明的。她将会在一片漆黑中由傧相引着来到新郎身边。这一举动表现出新娘对新郎毫无保留的信任,她将全心全意投入到婚姻中,她也百分之百地认定,即将与她携手的人就是她此生的唯一。

很多传统婚姻中,揭开头纱的仪式是在洞房中两人独处时进行的,也表现出头纱本身象征的性含义。

古罗马时代

除犹太教之外,大多数人认为新娘头纱的起源始于古罗马时代。当时的人们认为,新娘的美丽会让邪恶的生灵心生妒忌,从而加害于她,于是用头纱盖住新娘的容貌,让恶灵无法辨认。当时古罗马新娘头纱的颜色是鲜亮的红或者黄,象征着火,这些色系也被认为是恶灵最忌惮的颜色。

中世纪

到中世纪,人们依然认为总有“邪恶的眼睛”在暗处注视着新娘,意图寻机加害,保护她的唯一办法就是将面容覆上。那时因包办婚姻盛行,还有个说法:为防止新郎中途因不喜欢新娘的长相而反悔,只有在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揭开头纱看到新娘的长相。

伊斯兰教的崛起和十字军东征,让那时的欧洲受阿拉伯文化影响。头纱被视作贞洁的象征,只有首婚的女孩才能佩戴。新郎揭开头纱象征对新娘的完全接纳,也意味新娘为新郎所有。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婚礼中,很多新娘会主动揭开头纱,以表达双方在婚姻中的平等。

摩登时代

18世纪后期,由于纺织技术进步及大批从印度进口的廉价平纹细布,头纱常见样式初见雏形。19世纪的伦敦,用头纱搭配婚纱礼服成了流行趋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大婚时佩戴白色头纱也开启了“白色”这一传统。

一直以来,头纱都是纯洁、贞操,和谦逊的代名词。现代头纱除象征传统含义外,在样式上也成为新娘必不可少的装扮圣品。

在美国,蕾丝头纱成为新娘选择的重中之重。纯白、米白和象牙白依然是经典而热门的颜色。比起购置全新头纱,更多新娘倾向选择家族中流传的旧式头纱。

一是因为家族传统,二是因为据说佩戴幸福已婚女性长辈当年的头纱,新娘的婚姻也会幸福美满,多子多福。

不同长度的头纱适合不同场合及婚礼形式,短头纱包括刚好遮蔽脸部的单层纱,可以翻转到脑后作为装饰。而长头纱则分为及肘、及肩、及指尖、及踝和曳地。其中曳地头纱最为传统和正式,多用于皇室婚礼等隆重场合。

如今婚礼上新娘礼服的选择大多由新娘个人喜好来定,人们的礼服限制在历史千年的抗争中愈加变得自由和个性张扬。

只要把1912~1949年间的中华民国与在此前的晚清以及此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做一比较,人们就会看到,这些年里外国的影响,甚至参与中国生活的程度是何等的深刻。

——费正清

衣服可以代表你的个性,适合个性的美,适合与变换的美。

旧式家族制中女子的爱好与个性受到父权或是夫权的限制,婚姻不能自主,礼服更是不能选择。近代时期随着社会革命及西方文化理念的传入,婚礼服经历了从传统到中西合璧再到全盘西化的演变过程,婚礼上穿什么,与个人喜好和经济能力有关,与社会地位无关。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影响了近代婚礼服饰的转变,女性从家庭开始走向社会,经济的独立使她们有了自主选择礼服的权利。

从最初的媒妁之言,至如今的你情我愿,连一件小小头纱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羁的足迹,就像小小的你,小小的我,在爱情里走过的点点滴滴,彼此之间讲过的话,喂过的饭,看过的电影,牵手走过的林荫小道,还有青藤椅边的促膝长谈……

也许真的在某一天,头戴白纱,走过长廊,从孩提走到花信年华。在头纱被揭开的刹那,另一段人生被开启。

毛川的sivona头戴四米罩衫,最是姑娘心头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