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ne 8月读书报告
八月在英国,经历了长达一周的“搬家风波”,曾感到身心俱疲。关于读书报告,动笔的确晚了些,还望见谅。
在简书上撰写读书报告,算得上是我较为轻松的一种书写体验了。其余要写的,要么是以毕业为主要目的的学术论文,要么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经验类文章,写起来有种浓重的任务感,所以偶尔会丧失些乐趣。而写作的乐趣,不正是坚决不打压任何倾吐欲,亦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随心所欲的吐露吗?
这个八月,零零散散也完成了2本书的阅读。一个蛮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蒋方舟,苏清涛。说到这儿,我想要分享一个我“识人”的变化:过去当我欣赏一个人时,可能会搜索对方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包括年龄、学历、星座、成就等略带八卦类的细节;可而今,我对欣赏之人的了解,反倒慎重了许多。倘若对方是因其书面或影视作品吸引了我,那我也可能会止步于此。一边赞许着对方通过作品散发的无限魅力,一边又暗暗期待他/她新的杰作的问世。
中国青年作家——蒋方舟作品初读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理想国)》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下去。唯一的原因是,她让我看到了写作的高级感和门槛。现阶段,写作似乎是任何一个有倾吐欲、有独特经历的人的特权。只要一个人愿意在电脑前轻轻敲下他/她的想法, 并碰巧获得了些可观的流量,那其离被封为“网络作家”就不远了。与此同时,只要一个人有着别人没有的故事,那他/她就可以申请个书籍界的 “专利”,洋洋洒洒写下自己或体现幸福、或饱受摧残的经历。当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如果此人已经拥有了百万流量,自带大V光环,那只要其愿意“宠幸”某家出版社,自然是更容易风光无限了。但从蒋方舟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其知识的积累,甚至想象到了这个姑娘坐在书桌前,嗜书如命的样子。她谈论《金刚经》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至诚至善、心甘情愿的牺牲;她追忆引起时局大变的白崇光的北伐以及其儿子白先勇对其父亲的正名。我甚至读到了她曲高和寡的困境和自己相较之下的才识疏浅。坦白来讲,年少时读书,更像是囫囵吞枣,没有养成记录因阅读而产生的点滴感悟的习惯。现在回首看来,记录习惯的缺失就好像只懂播种、不知收割。但也庆幸自己目前正在写作的路上,并终于把阅读随附的这些思考记了下来。这其中包括好的,不好的。
关于蒋方舟,我有不经意看到过一些关于她的负面评论。既然我因书结缘,认识到了这么一个颇有才情的女子,那势必是要站出来吆喝几句的:一些人形容蒋方舟的作品负面且空洞,甚至有人说其写作的风格像小学生作文,缺乏深意,流于表面。同时,一些喷子唱衰中国作家,认为中国再无优秀青年作家。
随时带着恶意的网民们,你知道“恶语伤人”这个道理吗?那些年轻的作家,带着时代的烙印,顽强生长,笔耕不辍,也许原本正有无限的潜力和动力,打算向着文学巨坛迈进。可正是你们这些不时“拉”下散发着恶臭的“粪便式”评论的旁观者,你啐一口,他骂一句,便将这些青年作者的希望的火苗,熄灭了!要知道,文人是敏锐且脆弱的,但他们也可以是点亮我们精神文明的团团烛光。任何人都不应该,也不配去打压这样一群敢于抄着笔杆子,嚼着墨,跌跌撞撞前行的“造梦者”。生而为人,嘴下留情。
清高才子——苏清涛阅读苏清涛的作品,说实在的,从开头到结尾对其的态度变化是很大的。一开始,我认为这人实在是狂妄,张口闭口无不显示出尖锐的棱角,分明的立场。这样一个不圆滑之人,着实让人心烦意乱。但看着看着,苏清涛常常妙语连珠,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让我看到了他除了自命清高以外的另一个特色——实在。与其跟那些表面不一的献媚者相处,不如同苏清涛这种虽然高冷但却也不乏率真的人去促膝长谈呀!
苏清涛没有辜负读者们,他实在是总结了太多可以用来答疑解惑的金句。我在这里大体转述一下,也让小伙伴们体验一下他非常敢说的写作风格:
1. 傲气,往往是才华的一种表现。
2. 坚持读书、拒绝合群,走向人生巅峰。
3. 不是我太偏激,而是你太中庸。
4. 切莫交浅言深。
5. 你越有本事,你与别人的感情就越纯粹。
6. 父母越不成功,望子成龙之心越切。 社会上层对孩子的感情往往没有普通家庭那么功利。
7. 这就是一个 “富人得势”的时代,你得承认。
8. 成就我的,不是你的伤害,而是我的格调。
9. 那些因为才华配不上梦想而焦虑的人,首先必须跟自己和解。 问问自己“我究竟干什么能不大材小用?” 你要是回答不上来,那就老老实实先发展好自己。
10. 对知识的热爱,持久学习的动力,比考试分数重要几万倍。
11. 需要别人开书单的人,都是自己不读书的人。
看过之后,再联想下苏清涛全书的内容供应,忍俊不禁。的确,这很苏清涛!句句犀利,但却句句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