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本简友广场馨语馨愿

古人那些奇怪的生物知识(二)

2023-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桃爸爸

之前曾经写过一篇《古人那些奇怪的生物知识》,讲了一些因为古人对生物的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典故。最近又想起了几个,于是决定再写个续篇。

鸳鸯

鸳鸯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名鸟了。因为它们经常成对出现,所以渐渐被赋予了忠贞不渝的美德,被人们用来比喻恩爱夫妻(不过早期也有用来比喻兄弟的)。

诗经中就有《鸳鸯》一诗,前四句写道: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汉末大儒郑玄就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写道:“匹鸟,言其止则相耦(偶),飞则为双,性驯耦也。”

因为鸳鸯经常成双结对,所以又被古人称为“匹鸟”。

晋代人崔豹在《古今注·鸟兽》中写到:

“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疋鸟。”

此外其他关于鸳鸯的诗句历代都多不胜数。比如李商隐的鸳鸯:

“雌去雄飞万里天,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愿,锁向金笼始两全。”

宋代梅尧臣的《依韵和徐元舆读寄内诗戏成》:

“鸳鸯同白首,相得在中河。水客莫惊笑,云间比翼多。”

不过最有名的可能是电影《倩女幽魂》中一幅画上的诗: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然而无论古人和今人对鸳鸯寄予了多么美好的期待,都是和鸳鸯的习性不符的。实际上鸳鸯和大多数鸟类一样,发情期就会求偶,然后交配产卵,等到将卵孵化之后便会各自离去,来年会寻找新的同伴。唯一有些不同的就是它们在交配期总是成双结对地出现。

古人尤其是大多数文人并不会分辨出每只鸳鸯的不同,分不清楚今年的这只有没有换伴侣,所以就一厢情愿地给它们按上了模范夫妻的名号。

不过近年来有学者考证说现在的鸳鸯和古代的鸳鸯并不是同一个物种。据说唐代以前人们口中所说的鸳鸯其实是赤麻鸭,而将现在的鸳鸯称之为“鸂”。后来因为两者相近(我也没看出来它们怎么相近),就将鸂称之为“紫鸳鸯”,后来有意无意地省略了前面的字,就将其称之为鸳鸯,到了清代以后就彻底鹊巢鸠占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还真的就错怪古人了,因为赤麻鸭的确是固定配偶的鸟类。不过这种说法也遭到一些质疑,尤其是有一点反对意见我比较支持,那就是鸳鸯这个词就和凤凰一样,是鸳指雌鸟而鸯指雄鸟,两者应该是有较大区别的。这一点在如今的鸳鸯身上可以有明显的体现,但是赤麻鸭的雌雄差异并不大。

本来还想继续写但是没空了,索性拆成两期。做个预告,下期说一说同样雌雄差异很大却被扣上污名的鸟类——鸨鸟。

敬请期待。

为什么还没有凑够一千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