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有感

2021-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摆渡求真

        阅读,是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领域,一直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着半壁江山。也因此,中小学语文课中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教学。

       

        到底何谓“阅读”?应该如何阅读?很赞成王荣生教授对阅读的看法: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的过程。学习阅读,实质就是学习如何理解语篇,即如何与文本对话。如何阅读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要点:(1)如何找到语句与文本的关键点?即看语句和语篇的什么地方?(2)如何对这些关键点做深度加工?即从这些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而以上两个方面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阅读主体(读者),二是阅读对象(语篇)。

        阅读主体决定阅读取向。阅读取向有常态、异态和变态之分。在实际的学习工作中,大多数人为“阅读而阅读”,为“学习阅读而学习阅读”,甚至“为语文考试(为答阅读测试题)而学习阅读”,从而导致变态的阅读取向。变态的阅读取向直接导致了变态的阅读方法。我们呼唤语文的返璞归真,呼唤阅读的常态化。要想使之常态化,前提条件必须是阅读取向的正确话。阅读取向落实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之中。

        统编教材在引导学生的阅读取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比如六上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背着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意思是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两个语文要素分别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阅读中,怎样才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得从写大自然的优美文字中去“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阅读训练要素,“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内容写详细”是写作训练要素。

        围绕以上阅读取向,我们到底该怎样进行阅读呢?

     

        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王荣生教授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阅读方法”实际上就是在某一特定取向下,有意识地关注语句和语篇中与取向相一致的关键点,并对此做深度的心理加工。还拿六上第一单元来说。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个语文要素中的“想”,字典中解释为“动脑筋,思索。”阅读时根据所读的内容要动脑筋思索什么呢?《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给我们这样的学习提示:“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比如,阅读《丁香结》,读懂这篇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样子和气味,就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如桂花、梅花、栀子花,是什么颜色,有什么气味。”“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阅读老舍的《草原》,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读懂了课文中主客聚会的欢快场景,可以想想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怎样;理解了写景时融入感受的方法,可以想到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总而言之,阅读总是特定取向的阅读,阅读取向落实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之中,良好的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是一致的。我多希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抛去功利之心,还语文教学以本真,用常态之态来教语文,让学生通过我们的引导能静静地读书,深入地理解,真正与文本对话,从而见自我,见众生,见天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