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育道学•国学•养生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

2017-05-08  本文已影响84人  自强不息678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014年4月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演讲中谈到:“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  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遗憾的是,因种种历史原因,传统文化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对诗词歌赋所知不多,对诸子百家所知更少。近几年翻阅古人的著作才发现春秋战国那是一个何等璀璨的时代,先哲的思想光芒照耀人类数千年。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习,有鉴别地对待,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儒学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学习传统文化应当先学习儒学,以《论语》为核心的四书是必读书目。在四书中,《大学》是基础,它总结了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读完它再研读《论语》和《孟子》,具备了一定基础再读《中庸》。

学习传统文化要有毅力。以前我对于文言文非常恐惧,读了很久不知所云。初读《论语》就是这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参照杨伯峻和幺俊洲两位先生的注解,生字注音,不懂的抄注释,一遍又遍,慢慢地读出了感觉,这时才发觉自己所知肤浅,“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经典常读常新,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一代大儒读得如此投入,我们初读者更要不厌其烦一遍遍地诵读,反复诵读会消融文言文的晦涩,持久阅读才会感悟到古汉语的优雅与简洁。

阅读古代典籍要多读名家的注解,《论语》的注解多达数百种,我们是初学者容易接受当代人的注解,钱穆先生的解读比较权威,我认为他的《论语新解》是当代人最好的注解。如果能读懂文言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首选书目。与朱熹的理学不同的是心学,如果对心学感兴趣,不妨再读一读《传习录》,明代大儒王阳明创造性地把儒学发扬光大。他立德、立功、立言,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习录》上记载,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句我读了无数遍,突然我想到《论语》岂不是那朵“花”,当你没有读它时,它与你同归与寂,当你读懂它时心瞬时明白起来!

读经典如登山,在艰辛中你会领略无数的美景,奇峰峻岭,潺潺流水,那是庸碌生活所体会不到的。当你登上了山顶,你的视野将更加开阔,远方将有更加壮丽的山峰等着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