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红楼》

略评四钗 by0319EMILY陈奕彤

2019-02-15  本文已影响41人  五温西东

评黛玉:真

起初踌躇了很久,要不要写黛玉。

想写黛玉,是因为我太喜欢她了。想必曹公也甚是喜爱这个女子,所以写她时曹公不吝笔墨,将美貌、才情、真诚等等好处都给了黛玉。

但却又不敢写。黛玉太难剖析了,太难懂了。所以总有人爱她爱到极致,却也有人厌她厌到极致。

最终,还是决定鼓起勇气一写,无论好坏,倒是试一试罢。

我说了黛玉很复杂。她敏感,她孤僻,她爱哭;可她又善解人意,能和宝钗、湘云等成为极好的闺友……

可无论她表现出来的是怎样,都必然是她最真实的模样。

她不会去掩饰,不会去圆滑,不会去讨好,她是最真的林黛玉。

……

黛玉确实是极爱哭的,所以有人不免觉得她过于矫情。

是,她是爱哭,而且大多是为宝玉而哭,毕竟她要用泪去还那前世的恩情。

从她的泪水中,我没看出矫情,我反倒觉得很是……可爱,很是……真性情。

宝钗来了荣府后,便有了“金玉良缘”的说法,黛玉已心许宝玉,自然会吃醋。有一回宝玉从宝姐姐处回来,至黛玉处。黛玉知道后半嘲半讽,因而宝玉玩笑说“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就说这话。”

这本是玩笑,黛玉却当真了,于是赌气,于是二人开始吵嘴,于是二人便吵嚷着生生死死。说着说着,黛玉便哭了起来。

可能很多人看了这一段会觉得黛玉真是心胸狭窄,又好吃醋,又好哭什么的。

可这正是黛玉这般年纪的女子所有的正常表现——因为在乎所以计较。她在宝玉面前并不遮掩自己,她并不会想着自己这样会不会有损大家闺秀的形象,她也并没有考虑这样会不会令宝玉生厌,她只因为心中真切的感受,所以便这样做了。

正如后来宝玉劝她时,她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我为的是我的心。”

她,黛玉,不为别的,为的是她的心。

怎样的心呢?

爱宝玉的心,在乎宝玉的心。

她并非心胸狭窄之辈,她也并非容不下宝钗等人,从后来黛玉与宝钗等成为挚友便可知。但,她在乎自己的感受,也在乎宝玉是怎样想的。

好一个“我为的是我的心”!

在爱人面前,黛玉是最真的她

……

黛玉在朋友面前,亦是如此。

黛玉一开始并不怎么待见宝钗。在黛玉看来,宝钗太圆滑,太周到,所以黛玉觉得宝钗“藏奸”。

而在黛玉在行酒令时误念《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被宝钗识破却并无为难反而劝导、在黛玉养病期间宝钗探望并教其如何调养种种这般后,黛玉感受到了宝钗真切的关心,于是黛玉主动冰释前嫌。要知道,在以前,宝钗一直是类似于“情敌”的存在。

黛玉在与宝钗互吐真心时,并没有遮掩从前自己对宝钗的误解,她诚恳地说了出来,并向宝钗致歉;她也并没有妒忌宝钗的种种好,而是真诚地赞美。

从此以后,黛玉对宝钗真心相待,二人亲密胜似姐妹。

这便是黛玉的真性情,厌一人时并不掩饰一分,爱一人时就必定真心相待。

……

在有着三六九等之分的时代,黛玉却从不因身份而奉承又或是看轻某个人。无论是什么地位的人,只要你诚心而来,黛玉都会真心相待,都愿意将最真的自己展现在你面前。

比如,香菱。

香菱原是个苦命的,幼年被拐,后又成了薛霸王的妾。在进大观园后,香菱跟宝钗说想学诗,宝钗却也只是让她没事去到处走走,就并不怎么理会。

黛玉则不同,她欢喜地让香菱拜师,说自己虽不怎么通,大略也教的起。

黛玉真真是如同师长般教导香菱,将自己收藏圈画的诗集交与香菱,细细地告诉香菱哪里好哪里不好。

待人的这份真诚,亦是最真的林黛玉。

贾府的俗人说她刻薄,只是未曾真的走进了解罢。

……

黛玉原应只是深宅大院里的小姐,可她却对于诗词颇为通晓。

她读诗,将诗词作为寄托,从诗词寻找自己孤独的安慰;她亦写诗,写诗来表达自己的万般愁绪,写诗来感慨命运的弄人与时光的逝去,写诗来慰藉内心深处的孤独。

读诗写诗并不为奉承谁人,也不为表现自己,她只为自己的心。

所以面对诗词,她仍旧是那个最真的林黛玉。

最令人难忘的恐怕是在葬花冢前的一哭《葬花吟》,只道是: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句子真是令人叹惋,令人痴倒。

黛玉并不忌讳什么,并不觉得黄花大闺女不应当写这样的诗。

她写内心的感受,这是最真实的她。

她要为自己而活。

……

奈何黛玉是最真的黛玉,命运却仍是弄人的命运。

黛玉,宝玉的颦儿,真真令人可喜,可叹,可惜,可泣。

评迎春、探春:甘与不甘

第一次注意到探春是因为她起诗社,那年她年方十几。

探春欲邀宝玉共入诗社,于是给他写了封信,也就是邀请函。通篇引经据典,读来唇齿留香,最记得有这么一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好霸气的一句话,于是便纳罕,此女子如何能有如此胸襟与气魄!

毕竟庶出的探春没有很高贵的出身,但显然,她并不甘于平庸地度过一生。

……

迎春,同为庶出,但却与探春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在红楼梦前七十多回中,你几乎找不到有关迎春的大篇幅描写。这个小姐,存在感极弱。她没有似宝黛那般出色的容貌与才华,也不似湘云那般热情活泼。她极少出席热闹人多的宴会,她大多以病为由,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守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她喜欢孑然一身,喜欢独自一人,喜欢与世无争。

……

在“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回,曹公将两个人物置于同一事件中,令二人的差别更加凸显。

迎春的奶妈子偷当了迎春的金凤去赌钱,东窗事发后,那奶妈子的儿媳反辩说平日里的钱少了是他们供给的,并不想赎回那金凤。

一般的小姐听了这屁话,必定得生气的。

可迎春的表现却着实使我吃惊。

迎春连叹三个“罢”,便饶了那奶妈子,说自己不要那金凤了,若贾母问起来,便说是自己弄丢了。后就拿了本《太上感应篇》看起来。

这确是令人吃惊的。我吃惊,一个奴才竟敢公然骑在主子身上,竟敢如此忤逆主子,竟敢如此颠倒黑白;我吃惊,堂堂贾府二小姐,竟这般懦弱,竟这般无权,竟这般忍气吞声!

所以,很多人大概是不喜迎春的,她太不符合我们心中向往的、与现实抗争的那种英雄人物,她似乎暴露出了人们内心最无能、最软弱的一面。

可我很心疼她。

她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会对现实如此木然呢?

于是我再读,再细品这个片段。

我竟感觉,其实迎春内心并没有因为被顶撞、被侮辱的气愤,其实她并没有刻意地忍耐,其实她并没有强行按下自己的怒火。

她其实是真的不在乎。

她自知出身不高,没有什么可以依仗;也知道自己无论容貌,无论才能都比不上众姐妹。但她并不在意这些,她不在乎,她甘于比别人差,甘于这样的生活。

在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那场宴会上,鸳鸯行令,大家都对答上了,独独迎春被罚。她错了韵,而且又不像。可细想,迎春也是读过书的,总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吧?是的,迎春是故意错的,因为凤姐和鸳鸯都要听刘姥姥的笑话,便令迎春说错好罚。

迎春没有不乐意,也没觉得很丢脸,她是笑着饮下那杯罚酒的。

不知道写到这里,大家会不会也有点心疼这个姑娘,觉得有点……心酸?

其实不必吧,迎春甘于这样的生活,安于这样的日子,她能够很平静地对待生活中所有的不公,她的内心如止水般平静,无波澜。

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像迎春这样,甘于现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罢了。没有对错与好坏之分,这只是不同人的选择罢了。何必逼她一定要不甘,何必逼她非得要强,她能自得其所,我们尊重,便也罢了。

……

反观探春,她正好进去探望迎春,遇上了那场景。一进屋子,那奶妈子的媳妇儿便不劝自止了,甚至恨不得马上走。

那媳妇怕探春是有缘故的,在凤姐儿养病期间,探春与李纨等人打理大观园中大小事务,探春不惜辱亲母、立榜样,在园内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连凤姐儿都得惧她几分。

探春不肯放过那媳妇,她要帮迎春出头。她一番话便道出了那媳妇的真病,又把平儿请来,使得那媳妇慌了手脚,最终只得红着脸退出去。

探春是很要强的她很在意自己的身份,她不允许别人辱她半分。

她不甘只是个庶出的小姐,她要一试,她要一搏,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她读书也写诗,她广交好友,她亲近贾母与王夫人,她留心府内事务,这一切都为后来她成为强者奠定基础。

有人说,探春管理才能不如凤姐儿,赋诗填词不如宝黛。那我也可以反过来说,探春比凤姐儿更有才华,读过更多的书,所以她的管理手段更有远见,她是真正心系贾府的荣与衰;探春比宝黛,除了诗词之外,探春更有一种政治家与改革家的气度与威风,这是宝黛这种闺中小姐所没有的。

探春不甘低人一等,不甘碌碌无为,所以她要将自己手上这副并不怎么好的牌打得出彩,打得与众不同。

……

迎春与探春,甘与不甘,迥乎不同。我并不想全然贬低迎春,也不想一味赞扬探春,因为我们不能够单凭结局来判断对错。

同样的态度在不同的时代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迎春的态度,若放在一个安逸和平的时代,未必不可取;探春的态度,若放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又是不是会过于疲惫呢?

其实无论是何种态度,只要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只要我们能对此安然自得,只要我们同样能够体会人生的喜忧与起伏,便都是好的。甘与不甘,都是好的。

评王熙凤:为己私欲

抱歉,我并不怎么喜欢王熙凤。

诚然,王熙凤足够有能力,能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王熙凤足够可爱,能让贾母如此偏心,也能让诸位姐妹与其打成一片。

我承认她身上的好,可,这个人,却很难让我喜欢。

她太狠辣,毫不留情;她太圆滑善变,让人恐惧;她太看重自己的利益,为己私欲,可以不择手段。

先说她管理贾府。

我曾听过一句话,说王熙凤管理贾府与探春最大的区别在于,王熙凤是为了自己的,而探春更加心系贾府的衰荣。

这句话不乏道理。凤姐管理贾府,是为了将权力尽可能地揽于一身,她要展现自己的能力,以震慑众人,以获取贾母信任,然后,从中牟利。

王熙凤作为一个管理者,她的终极目标显然并不是将贾府管理得井井有条、其乐融融,她的终极目标是,讨好贾母,从中获利。

因此,对待下人,王熙凤是毫不留情的。

她惩治丫头时,让丫头“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而且“茶饭不给”;她为恐吓小丫头,她可以当场拔下头上的簪子来扎小丫头的嘴;她可以一巴掌将小道士打得站都站不稳;她还可以克扣奴才的月例,自己拿去放高利贷……

我们不妨和探春管理大观园时的手段作作对比。

探春管理大观园,首先杀鸡儆猴,树立威信;然后开源节流,裁撤冗费;将大观园承包给府里得力的婆子,使他们多劳多得,引得大观园内的人无不欢欣鼓舞。

很显然,凤姐的手段,不如探春。探春以理服人,而凤姐更多靠的是威慑,靠的是权势,靠的是暴力。

园内的下人,无人不是怕凤姐又怨凤姐,敢怒而不敢言。

这种管理手段终不能长远。

当然,凤姐从来没有想过要让贾府长长远远,她想的只是自己更多地获利。贾府越是倾危,她就更要抓紧时间、抓住机遇,敛财。

更使我深感震惊的是凤姐如何处理尤二姐。

凤姐听闻风声,严审兴儿旺儿,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越想越气。

只见她就在床上歪了会儿,出了会神,一皱眉,便计上心头。

好一个凤姐,思维竟如此敏捷,心机竟如此严密。她也只是想了一会儿,就想出了一场大戏。

她先是佯装善良贤惠,将尤二姐哄入大观园;接着便大闹宁国府;又派人唆使尤二姐之前的未婚夫张华去告贾家。

如果是这些,也便罢了,大概我也只能惊叹凤姐的才干。

可是,凤姐要的不仅如此,她是一定要逼死尤二姐的。

她在尤二姐面前装作一副温柔善良模样,跟二姐说有什么不周到的尽管去找她,背地里却派善姐去苛待二姐,连饭菜也是少一顿少两顿的残羹剩菜。多么两面三刀!

这还不够的,她借秋桐之口,让尤二姐彻底失去贾母的怜爱。又暗派庸医下药打下二姐腹中已成型的男胎。

最后,凤姐再“弄小巧用借剑杀人”,凤姐毁掉了尤二姐的所有希望,然后用社会舆论的压力,逼死了她。

一定要了尤二姐的命才算完吗?一定要这样极端吗?竟是这般容不下?

有人会说,凤姐为的是理想中的一夫一妻。可是贾琏此人又并不值得凤姐去托付去爱,或者说,贾琏与凤姐之间,并没有爱情。那为什么一定要对他的妾赶尽杀绝?

王熙凤是为了自己的地位。

尤二姐的存在,一定会动摇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这是王熙凤所不能容忍的。尤二姐面容姣好,又深得人心,尤二姐越好,凤姐便越是要除之而后快。

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凤姐是可以不择手段的,哪怕那是两条鲜活的生命!

王熙凤最后的结局是令人怜悯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怕是对她一生最好的概述了吧。

终其一生,她都是在用各种手段和伎俩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这地位和利益都是王熙凤的私欲,是她对权力与金钱的欲望。

最后,哪怕我不是那么喜欢她,但她的独特与个性,也足够令人敬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