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手稿:50年后,有谁还能这样写字?
2014-08-11 本文已影响3043人
bookthing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从发展角度看,手写体的衰落似乎不可逆了,当我们发现文档、杂志、博文草稿和照片可以被无限放入云储存空间中,使用设备即可随时进入读取修改时,书写方式便变得多元化起来。尽管这种数字化变革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便利和效率,但有些东西可能已经消失在这些数字噪音之中了。
来看看以前作家们的手稿吧,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收藏品。仔细阅读起来,就像慵懒地翻阅一本用树木做成的书籍,或是播放一张略有瑕疵的黑胶唱片,很美好的一件事。试想一下,50年后,有谁还能这样写字?
下面几位作家跟编辑的关系一定很好,否则……

很想知道编辑看到纳博科夫的手稿时的想法,幸亏旁边没有绳子。

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人家毕竟还有插图,虽然书评君连顺序都没搞清楚……

相比之下,托尔斯泰的手稿还是比较好认,只是一堆“风吹杨柳”挤在了一起……

国内作家不逞多让,看看王安忆的《长恨歌》,真是编辑的“长恨歌”。


钱钟书的书稿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书评君还是相信第二种。
美女作家,字如其人,让人一看就喜

简·奥斯汀的字直接让书评君醉倒了。

三毛字写得很认真,字如其人,稚拙而纯真。

张爱玲的蝇头小字一看就有让人想保护的冲动。

池莉调皮的文字,还透露出些许潇洒。

有些大师的手稿还是很整洁的

菲茨杰拉德的手稿像打印出来的有木有!

唐诺的手稿……绝对是誊抄的,绝对是誊抄的……

海明威的文字像一个个的小虫子,整齐地欢叫着……

惠特曼的文字完全是贵族气啊!

韩寒的手稿完全无修改痕迹……

王朔的虽然很整齐,但怎么看着很眼熟的样子,总让人想起自己的同桌。

金庸的手稿中,一股侠气扑面而来。

鲁迅字如其人,各位自行品评。
另外一些作家的手稿各有特点

巴金有些太节约纸,字都挤在一起了。

梁晓声修改符号用的很熟练,删除符号上到底是有多少个圈圈。

还是莫言老师的字略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