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疾病易高发,如何科学预防?专家提醒→
2024-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冷雪儿涓涓细流
秋分后,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渐下降。寒冷空气的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引起血压升高和血管阻塞,到达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严重的脏器缺血、出现缺氧情况,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
哪些人群易发?
在气温下降的季节,人们往往会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这可能引起胆固醇和血脂升高,也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如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家族中有脑血管疾病早发家族史的人,如父母、长辈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年龄在60岁以内;40岁以上人群体检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问题时;有颈动脉斑块的人;亚健康人群,如经常熬夜、久坐的白领,长期吸烟饮酒的人,肥胖人群等都需要定期进行筛查,查看是否存在可能引起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秋冬季如何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注意保暖”
保持室内温暖,避免长期呆在低温环境。
“合理膳食”
秋冬季人们的食欲增加,不要暴饮暴食。提倡少盐、少油、少糖,注重饮食多样化,同时要保持身体水分充足。
“坚持适当的锻炼”
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可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造成疲劳加重心脏负荷,避免久坐或卧床,避免长久待在不通风的室内。
“保持心情稳定”
情绪不稳定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建议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心情。
“充足的睡眠”
秋冬季人们容易感到疲劳,尽量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大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