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五十一天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此处和以下译文,皆引自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发行的《论语译注》或《孟子译注》)。
另有出处,《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问:“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以道,富有却谦虚好礼哩。”
何为贫,何为富?《论语・季氏》有论。孔子曰:“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道:“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笔者注:当时在人们心中,“国”的概念是很淡薄的,原则上讲老百姓跟着谁玩都一样,而人口则是很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你这个地界和谐了,大家就会来投靠你,你的这个“国”也就可能因此而富有强大起来。);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既然贫穷是因不均而导致,那么穷人对着苍天怨恨一下人生,于大街小巷抱怨几句官府,应该无可厚非,而让他们吃着粗茶淡饭甚至缺钱医病,还整天嚣嚣自得,就是很难的事情了。而富人们呢,他们的富裕是建立在别人贫穷的基础之上,当然也是不均的产物。或许富人有万般理由,认为自己的富裕是勤劳所获,但是没有一丝借口,可以趾高气扬神气活现,乃至为富不仁蔑视穷人。富人已经获得了物质上的充足,在其它方面就不要争斤论两抢风夺彩了,特别是当其财富来路不是十足光彩时,否则他是进不了天堂的。
如果根据“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的原则,把人从品德上进行分类,则:贫而无怨者为上品,富而无骄与贫而有怨者为中品(富而无骄者略高一些),富而骄者为下品。而不管贫富,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之徒,当不入品。如果考虑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更高境界,贫而乐者为上上品,富而好礼者与贫而无怨者可归为一类,为人间上品。如果把一个社会进行等级分类,贫者寡怨,即只有很少数的穷人有怨恨时为上等(贫者寡怨,必然有富者寡骄),贫多怨且富寡骄为中等,富者多骄的社会为下等(容易做到的事情,多数人都做不到,岂不悲哉)。
贫与富是相对的概念。这里要注意,孔子并不是说一个人富贵了,就自然会变得谦逊不骄傲,富贵后专横拨扈、颐指气使、为富不仁的人比比皆是,孔子这里所言的“富而不骄”是相对贫穷来说比较容易做到而已。而能否做到“无怨” 和 “不骄”,其基本前提都是能否明白“道” 理,明白“天道”的法则。
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修行虽然可以做到少私寡欲,但也有最起码的生存需求,最起码也要填饱肚子。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也说:“信仰真主,并拴好你的骆驼。”骆驼代表物质财富,当一个人物质需求都不能满足、处于贫穷境地之时,他也很难生起来修道、探索真理的信心。即便生起信心,肚子整天咕咕叫个不停,也很容易被扰乱。若失去修道的信心,则大多会怨天尤人,整天埋怨天道不公,责怪别人不帮助自己。其实并非天道不公,也并非别人不想帮你。只是自己缺少“安贫乐道”的心态罢了,一个人如果处贫穷中,能时刻做到“以心转境”,仍不失生活乐趣,乐于帮助别人,并积极践行“道”的话,物质生活自然也会慢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