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读后感

2022-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菁菁TJ

我去图书馆,本来是想借梁晓声的《人世间》,可惜书已经被别人借走,我正遗憾呢,看到了梁晓声的另一本小说《觉醒》——这本书是他在《人世间》之后写的新作,正好借来一看。

一段湮没于岁月深处的童年往事,一个少女无心犯下的过错,酿成了别人的悲剧和自己的苦果。尘封多年的悔愧,使她走上了漫漫救赎之路,并以海外归人的身份,见证了中国故事。期间遭遇了不少纠葛,引发出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在对人性的窥探和历史的醒悟中,体味生命幽微处辽远广阔的情义与感动。(此段文字来源于百度)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女主人公陶姮是个十四岁的女孩子,在极没有安全感的生活环境里,因为梦境和现实发生了混乱,她搞错了一件事,给她的老师带来了伤害,她却不敢将真相说出来。这件事一直是她内心沉重的负担,在经历了孩子早逝、自己被确诊出胃癌后,陶姮认为这是过去那件事对她的“天谴”。为了弥补多年的愧疚,为了自我心灵的救赎,陶姮和丈夫决定回国,准备找到当年的当事人进行忏悔和赔罪。

出国多年的陶姮以海外人士的身份,亲身经历了在中国式关系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方法,面对这些人和事,她有厌恶,有愕然,有憋屈,也有欣赏和佩服。梁晓声的本意大概也是通过这些故事、这些小人物的对话,去展现人性的善良和狡猾、宽容和计较。

故事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故事,也因此很能看出梁晓声的写作功力,整本书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与激烈的冲突,只是简单的对话和描写,依然吸引着我拿起书来就放不下。书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的形象也因此鲜明而生动。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对应起来看,颇有点魔幻色彩。在故事的开始,陶姮因为反复做一个相同的梦,潜意识里以为那就是现实中发生的事,理直气壮地“诬陷”了陶老师。在小说的结尾,年过花甲的陶老师竟已全然忘记了那件往事,更将陶姮记忆中的往事,说成“伪记忆”,劝慰陶姮放宽心。那么这件贯穿全书,引发整个事件的起因,到底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一段虚假的记忆呢?陶老师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不去想起呢?这一点,大概是梁晓声特意留给读者去琢磨的吧。

最后,以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农民王福至的话做读后感的结尾吧,他说:“人心七窍,有一窍得是人和人心心相通的。那一窍相通了,许多事情都好商量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