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童之善
《恶童日记》出版于1986年,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的晚成之作。她于1935年出生在科泽格市,亲身经历了二战和冷战时期,这是作家根据自己童年的真实经历写成的作品。地处东欧的匈牙利在20世纪中后期先后遭到德国和苏联的入侵,战争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所有人都因饥饿而脆弱,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被激化出来。她和哥哥在战争的家园中见过许多恐怖事件,后来她以自己和哥哥为原型塑造了小说中的双胞胎“我们”。小说在法国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获得多项图书奖,后来她相继写出续集《二人证据》和《第三谎言》,与本书合称“恶童三部曲”。
小说开篇一句话是“我们来自大城市,经历了彻夜的旅程”,她没有明确告诉读者大城市的名字,也没有明确说出正在发生的战争之名,似乎这样的情境曾在历史上多次发生——爆发战争,男人被征用,妇女流浪,孩子躲去看似安全的乡下,开始在饥饿中等待亲人归来和炮火结束。雅歌塔将故事中的双胞胎称为“恶童”,她从一开始就没想要美化他们的形象,也不担心别人误解这两个孩子,因为实际上他们是善的,善的存在不需要被美化,相反地称其为恶更加具有讽刺性。她从孩童的视角,用孩童简单直接、真实露骨且冷静客观的语言描写了战争中偏远乡村人民的生死场。但现实只比书里写的更加残酷,而且书里只写了现实的一部分,作家写的死亡不是编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所以用不着渲染。双胞胎在被周围成人虐待、辱骂和殴打中习得了活命的经验——掉眼泪没有用,身为人,哀伤是最脆弱最无能的,他们练习禁食、忍受皮肉之痛、心灵之痛、练习残酷、当瞎子和盲人,都是为了能够忍受一切折磨而不掉泪,使自己强壮,使心灵不在乎辱骂和温柔的话语而变得坚硬。终于,他们开始生活得很好了,在外婆家做所有能做的活以交换食物,不工作的人是不能进屋的。他们利用大辞典和《圣经》读书、写作,去酒吧表演换钱,用钱买食物送给不幸的人,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判断善恶,帮助需要食物的弱者或者惩罚歧视犹太人、毫无同情心的女仆。邻居的女儿小兔子为了给母亲找食物经常被其他男孩打,甚至主动出卖自己换取食物。但双胞胎保护她不受欺负,并帮助她们母女度过冬天,给她们送去木柴、羊奶和面包。后来邻居女儿被流军蹂躏而死,他们为了完成她母亲的愿望,答应放火烧了她家。就像他们评定文章好坏的标准为“一切须属真实”一样,他们自发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标准——保护自己、捍卫善者和弱者、惩罚恶者。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研究过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将其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双胞胎处于最后一个水平,他们对正当合理的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不管当局和权威人士是否支持,由良心作出决定,尊重每个人的尊严。而许多人还停留在第二个水平,尽量遵从个人期望和社会要求,积极维护法律和权威,做一个标准的好公民,但一旦发生类似希特勒屠族的浩劫,这些人会说服自己服从权威的命令,上交大脑思考判断的自由,乐于犯平庸之恶。双胞胎的“恶”是一种选择,对自己恶,以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对恶人恶,以保护善者。我甚至想,如果不是双胞胎,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独自活下来。因为在痛苦时,他们只要看向对方的眼睛就找到了坚持的力量和办法。
实际上,雅歌塔希望通过描写恶童之善体现出战争之下人心的破碎,进而痛斥发起战争的人,讽刺古往今来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诞生出的那些“英雄”。她对战争的看法,借书中一个妇人之口道出,也正反映出女人对男人世界的质疑甚至鄙夷:“……战争一旦结束了,你们个个就全都成了英雄。死了的,是英雄;活着的,是英雄;残废的,也是英雄。你们就是为了逞英雄,所以才引发战争!你们这些男人,这是你们的战争,既然你们想要,就去做啊!狗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