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与凡花异: 红牡丹
“清晓牡丹芳,红艳凝金蕊。乍占锦江春,永认笙歌地。感人心,为物瑞,烂熳烟花里。戴上玉钗时,迥与凡花异。”
----(唐末宋初)孙光宪·生查子
迥与凡花异: 红牡丹有时候疑惑,一个人的审美取向,是不是也有种族的,根深蒂固的基因?
我的院子里,前后左右的每一个花坛都以牡丹为主,只因我偏爱这植物天生的强韧。
在此地的气候条件下,牡丹对土壤没什么严格要求,很少沾惹病虫害,也不受野鹿野兔野花栗鼠的侵害。仲春里花一开,真是把命都挣出来那种盛放,绝非其他平庸脂粉可比。何况还有香,那香并不浓烈,但实实在在,不绝于缕。加上还是多年生植物,种下之后一劳永逸,从园艺的角度来讲,种牡丹堪为既省力省事,又高回报的选择。
然而在北美东北部这片非常适合牡丹生长的地方,私人庭院中能见到的牡丹一向不多。
我们这偌大一个小区两百来户人家,喜欢莳花弄草的女人不在少数。除我之外,再无人种牡丹。逢到花开,她们路过必定驻足赏玩,啧啧赞叹。可赞叹之余,她们为自家院子选择的还是玫瑰、雏菊、鸢尾、康乃馨,典型欧洲传统。
因此十年前我起意要找牡丹,很困难,慢慢才发现哪几家花房每年固定备货。和其他植物相比,成熟的牡丹植株价格昂贵,买的人很少,一旦过了花期,更卖不出去。到秋后,花房便以很低很低的价格将光秃秃的,完全没有了卖相的牡丹植株处理掉,或者干脆扔掉——这就是我所有牡丹的来路。所以,种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淘来的某一株牡丹究竟是什么品种。
迥与凡花异: 红牡丹这一株种在车库边的花坛里,头几年不是被深冬的厚厚积雪压断,就是被开春时饿得发昏的野鹿撞断。去年开出一朵来,我才知道是洋红色,复瓣的,却难以判断其品种。今年先后开出两朵,稍稍比凤丹白晚几天。
把图片一晒出去,有人说是“红宝石”,有人说是“洛阳红”,大约都是凭想象判断,都不对。因为“红宝石”或“洛阳红”都偏紫红,我这一株是纯正洋红,而且从外至里,颜色不变。
说来“红宝石”或“洛阳红”是中国牡丹名品。但中国的牡丹栽培技术却自宋代达到巅峰之后逐渐落后,使得中国品类牡丹几百年来慢慢退化了,越好的品种,退化越厉害。如今只是凭借着丰富的野生和园艺品种资源,胜在花型繁多;说到颜色纯正,中国牡丹不如欧美,更不如日本,中国牡丹里已很难见到纯正红色了。
迥与凡花异: 红牡丹从1330到1851 年间,法国开始大量引进中国牡丹进行培育;1656年,荷兰东亚公司将牡丹引进荷兰。1789年,英国丘园将中国牡丹引进英国。从此牡丹种植技术在欧洲逐渐发展,迄今为止培育出了一百多个园艺品种。美洲大陆上也有原生种的牡丹,到 1820- 1830 年间开始引进中国园艺品种和野生种。算起来欧美品系牡丹虽不如日本历史悠久,也有数百年了。
欧美牡丹,花型虽单一,但都很饱满,花梗粗实,花不垂头,叶不藏花,而且颜色之纯正,中国品系已不能比。我曾经有过一棵牡丹,花大,色艳,纯正的大红色,是美国品系的,早开的“中国红”。
迥与凡花异: 红牡丹 迥与凡花异: 红牡丹当初辛苦养到开花,喜欢得不得了。不料回国讲学一个暑假回来,竟然枯败得不成样子,也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想方设法要救,终以失败告终,一直心痛到如今。
后来再想找一株同样的,竟然再不能得了。
迥与凡花异: 红牡丹眼前这一株,我觉得很像日系的“太阳”,只是不能确定。前院里还有一株年幼一些的,也开出一朵洋红色,花型却不一样,还是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华中师大一位教授看了图,说是"中华宫粉",后面还加若干惊叹号。我却依然疑惑: 明明是红,何以称粉?
迥与凡花异: 红牡丹近年来,由日本栽培者发明的用芍药根嫁接牡丹花的技术,在美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不仅成活率高,增加了花色,而且大大缩短了牡丹的培育时间,适合商品化的批量生产。于是这两年Home depot 一类店家的花房里,这种嫁接的牡丹一下子多起来,且价格越来越低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