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也有层次
读书是有层次的。
01. 用眼读
一般我们都是用眼睛读。一字一句,看到了,就是读过了,不一定理解。
我经常就有这种感觉,书中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它也认识我,但是连起来就不认识了,因为看不懂,尤其是佛书,文言文不说,意思也不好懂。
02. 用脑读
还有一种就是用脑读。
虽然不只是眼睛看过去,也认真用脑子思考了,但对于佛教讲的还是思惟不出来。
比如佛说的空,一会又说非空,一会又说不要有空的观念,也不要有有“非空”的观念,我们这直线的思惟,一想,脑子就打结了,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完全不清楚了。
03.用心读
还有一种是用心读。
用心去读,就不用凡夫有漏的逻辑思惟,去分别佛法,而是静静体会佛的慈悲、智慧。
当然这个心,也有不同的心,有随意的心,恭敬心,有生死心,归命心,不同的心去读一本书,尤其读佛书,得到的利益、感触肯定不一样。
归命心
归命心读,就是用全副的生命来读,像善导大师这一脉的书。因为这样的书是关乎我们慧命,关于生死大事,要以一种归命的心来读,文文句句都当作无上命令来读。
就像囚犯听皇上下的诏书是砍头还是赦免,会像听平时的话那样听吗?
归命读需要专一、反复地读,需要看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文字背后的东西。
结缘心
结缘读是读和上述内容相关的论注、别宗经典。虽看不懂,先看着,存在脑海中,有时过一段时间就明白了,暂时结下一个缘而已。现在不懂,不代表以后也不懂,在一个特殊的机缘下总会懂的,至少到极乐世界以后总会懂的。
随性心
这是一种放松的阅读,随自己当下的喜好,可能有时对历史有兴趣,有时对老庄感兴趣,有时对《易经》《圣经》感兴趣,什么时候感兴趣就看看,开阔下眼界,也不打算看懂——好读书,不求甚解,只是一种是消遣、放松的心来看,没有强迫的。
这样的阅读也是需要的,人要经常跟文字接触,这样心才能保持灵敏。
恭敬心、感恩心
当然,还有恭敬心、感恩心,尤其是对佛法,很多利益都是从恭敬中来。
如果我们知道今生能遇上佛法,遇上一部经书,都是来之不易的,无数高僧大德们,为了让佛法传承到今天,无数人在千年来,不约而同地用生命、用心血,不远万里将经书取回,翻译,解释,流通,我们才能够在今天看到。
唐朝义净大师曾写过一首“题取经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了解了这些,当我们在书上,或者网络上,再看到有关佛法的文字,心也许就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