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一)
《少年文艺》1953年创刊于上海,编辑部位于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由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少年文艺》创刊后,受到诸多国家领导人、著名作家、艺术家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扶持。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一)1960年第6期《少年文艺》的封面是名少先队员站立于高山顶上,左手擎日,右手托月,周围是喷发的火箭和旋转的卫星。意寓立雄心大志,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这也是当时少先队和少年儿童的口号之一,表现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少年儿童的社会背景和精神风貌。
“文革”期间,《少年文艺》被迫停刊。1973年易名《上海少年》重新出版,1977年7月仍复刊为《少年文艺》。
我从1978年上初中后才接触到并且订阅《少年文艺》杂志,一直读到初中毕业。
阅读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那时候,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是我们最大的荣誉。
印象最深的一篇作文是《记一次灯展》,写于1979年,记录的是洛南县第一次元宵节大型灯展。
由于我平时阅读面广,知识和词汇丰富,而且创造性地把谜语、走马灯原理等各种知识融合在文章里,结合人物和景物描写,所以很生动、细致、有趣。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一)《我们爱科学》杂志创刊于1960年,是我国最早创刊的少儿科普期刊,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少儿科普期刊。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一)1978年,郭沫若先生发表演讲《科学的春天》。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科技,面向未来。中国人从此前所未有地重视知识,重视人才。
很荣幸,这时候我刚刚上了中学,正是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的年纪。
1980年,当科学的春天降临中华大地的时候,《少年科学》也孕育诞生了。
初中时期(1978到1981年)《我们爱科学》和《少年科学》杂志是我最喜欢的科技类少儿杂志之一,几乎每期都会认真阅读。
里面的科技小制作也是我最喜欢的,只有有条件,我都会尝试动手制作。
橡皮筋动力飞机、会动的纸机器人、制造彩虹的三棱镜、针孔放大镜、水滴放大镜、模拟放电等等,都从我的手下诞生。我的世界,妙趣横生。
那个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任何东西都有计划,任何东西都缺乏,没有什么不缺乏。
杂志和书籍都限量和定量发行,一个学校只有一两个名额。那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书籍和杂志,父亲偶尔给一点点零花钱,我就到书店买自己喜爱的书。
我妈妈是中学老师,近水楼台,可以订到《儿童文学》《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杂志。
但是《少年科学》和《我们爱科学》根本订不上。后来《少年时代》也订不上了。
妈妈还到她们中学图书馆给我借过《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选》《朝阳花》等等书。那些书其实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旧书,可是对我来说,就是新书。
妈妈认识我们中学管理图书的阿姨,我就可以利用个人关系多借阅一些书。
因为阿姨认识我,有时我在阅览室没有读完的杂志,就可以拿到教室继续读,然后很快归还。
家里经济并不宽裕,生活很紧张和拮据,可是父母对我读书、借书和买书还比较支持。
我阅读和拥有的课外书,在同学中大概是最多的。不但我的课桌里和书包里装满课外书,家里桌子上和柜子里都是书。
有一次一个同学到我家玩,看到柜子里堆积如山的书,很惊讶,很不解。
谁也不知道在我文静的外表里,藏着怎样丰富和深邃的精神世界。
现实中我性格内向害羞,不善言词和交际,可是头脑里装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大师名人伟人圣贤智者。
表面孤独寂寞,内心都是最优秀杰出的良师益友,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听他们教诲,与他们交心。
也许我完美主义的性格,追求卓越的志向,就是在少年时代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