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深层次的学问奥妙
原文来自《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曾记得上一回与一位工作上的合作伙伴聊天,吃饭的地方在一个酒楼,他很客气的请我喝酒,在吃饭之前无意中聊起了我学习《道德经》打卡的事情,之前每天一篇是我的日常,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和解读道德经,后来没有打卡了,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可以坚持了,也不必向外人道了,所以就没有在朋友圈发打卡信息了,他也跟我聊起了他的兴趣爱好,国学方面喜欢学习王阳明的心学,说起来颇有心得的样子。最后还是不免落入俗路,聊起了自己的收藏(因为聊不出什么东西)。相谈倒也还甚欢,不过吃饭喝酒聊这种高级题材如果没有一些底蕴积累,倒是不免觉得有几分尴尬和附庸风雅之嫌。
现在的社会风气倡导恢复国学,文化自信,这一点我是非常推崇的,国学让我们回归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之中,减少几分社会的奢华浮躁气息,但是真正学的好的人其实是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是一种由内及外的改变,而这种变化可能学习者本身是处于一种自然和本能,并非有意而为之的,所以读老子这一篇可以看得出什么叫做“太上”?原本《易经》中说的是: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所以太上就是说的道,真正的道其实就是感觉到有了而已这么简单,并不需要刻意提醒或者是彰显,这种处事的智慧是融入到自己的内心生命当中的,所以周围的人只是隐约的感觉到舒服,好而已。所以那些反而张口闭口道德文章的人属于下一层,这个叫做“亲而誉之”,这就好比每天吃斋念佛烧香的人,形式上的讲究反而显示了自己属于这一层,《论语》中有过怎么一句:“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根本,孔子道“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所以形式上的东西不如真正的意识形态上的真实体会感受领悟到。
那么再往下一层就是怕,然后就是轻蔑了,常怀敬畏之心这个非常好的,但这个是对于学道之人,但如果是别人对自我的感觉,那就并不妥,那就说明这个道学得还不怎么样,让别人有害怕的感觉,所以还需要努力才行。最次一等就是轻蔑不相信了,老子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中士闻道就是抱着害怕的心态,而下士闻道就是根本听不懂,还大笑别人乱说,这就好像我之前在朋友圈发布《道德经》打卡一样,有朋友聚会的时候拿出来当笑话说,还有的直接回复我说是不是发神经了,想成仙了等诸如此类,这些我觉得都可以理解和接受了,对于他们的这些我也只能一笑了之而已。
所以最后这种悠然自得的状态都是自然的,但又很难用语言表达和形容,一个通达的行道之人一定会明白,这个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事物的道体表达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是第二重影子而已,也就好像我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投影,如果我们要认识根本,那么就要在这个第二重投影上,在道体创造出来的事功上去了解。学习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科学知识还有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方法的,当我们发现了其中的规则原理的时候,能把事情做好的时候,我们理解了第一层意思。然而当我们深入其中,进入到每一件事的内部的核心,随着理解层次的加深,所做的事情表现出的具体功用也发生着变化,同时发挥出自身的功用,理解层次不同,发挥功用不同,所以“功成事遂”就是这个意思,而等你的功效表露出来,周围的人也只会觉得习惯成自然而已,这就是道的深层次的学问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