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工业、农业、商业各个方面都是,我们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靠耕种为唯一生存方式的农业国家了,随着经济建设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也不断的在提升当中,然而从以前的村村户户,四合院式的中国式建筑,发展到现在的小区别墅,家家户户都是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房屋建筑当中,有时候还真的很羡慕过去古人的那种大家族式的生活,以村为单位,挨家挨户,大家也都不关门闭户,平时都可以来往走动,显得格外亲切。
今天在读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八十章,有一句话让我不甚理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要不相往来呢?往来不好吗?我一直都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不就是现在社会的这种形式吗?大家都各自管各自的,甚至老了如果是独居的话还要担心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别人都不知道,在古代社会这种情况式是不太可能有的,毕竟乡里乡亲的,平时走动多也熟悉些。这个才是我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境界啊。我仔细品味着这句话,才发现可能老子说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精神境界。
我还记得史蒂芬科维博士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有一个“互赖”阶段,就是人们之间相互依赖信赖的一种境界,人总是先从个人领域出发,发展到公众领域的,个人领域里面会经历从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优先三个阶段,然后进入到公众领域里面的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从而达到公众领域里面的人际成功,那么人最终也是从依赖别人到自我独立,最后到相互信赖,依靠他人力量创造更大更多的成功阶段,这个过程是一个规律,其实也是我们中国老子所说的“道”,那么这种互相信赖的阶段必须要建立在个人独立自主的阶段才会有效。无论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企业、国家都是这样,正所谓:弱国无外交。说的就是同样一个道理,那么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描述的这种人民生活的方式,其实是记录当时各个小国之间的理想生活状态,这种美好的生活状态其实折射的也是人民的心理,大家内心富足,知足常乐,所以相安无事,虽然国与国之间相隔很近,都能听到鸡犬之声,但是仍然可以怡然自得,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做到自给自足,所以才能实现形式上的:“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这种结果。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状态的折射,我觉得做人也是如此,这种状态是积极主动的,是独立意识的一种体现,首先要出现自己的独立意志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状态,不依赖于别人的观点意志而活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去向何方,这一点对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来说太重要了,我们这个世界上现在还有多少人活在他人的意志当中呢?其实这种意识也进一步预示了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之后的一种趋势,过去的我们读书毕业都是为了找工作,大家几乎从未想过创业,而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独立意识的不断涌现,今后更多出现的是创业思潮,而不是择业,这也是国家所倡导的观念,我想未来的中国是不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年轻人创造新机会新财富的社会呢?如果是,那将是多么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