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如何阅读非虚构类型的著作?

2019-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谭佑平

声明:本文整理自“读书人李源”的《18节极简精读课》,本文是第14节课,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篇文章将会结合之前分享过的思维模型、知识树原理等内容,综合介绍如何阅读非虚构著作。

非虚构书的三大类型

一般来说,99%的非虚构著作都不会超出这三个类型:

(一)论述型:按照知识树原理创作

第一个类型,论述型。

这类著作是学者普遍采用的写作方法。这类作品都是严格地按照知识树原理进行创作的。他们必须弄清楚自己的师承是谁,前人的哪些贡献对于他们很有启发,哪些是他们想要改进的。

他们还必须弄清楚自己的对手是谁,为什么对方是错的。

最后,他们会列举自己的证据、推理、逻辑,来论述、辩驳、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二)概念型:为概念为主导和核心

第二个类型,概念型。

我们今天接触的绝大多数非虚构畅销书都属于这种类型。

这类书的主要特点是,作者会提出来一个概念,然后以这个概念为主导,整本书都在讲这个概念。对于这类图书,我们对此再熟悉不过了,《自控力》《超级IP》《反脆弱》《大连接》《从0到1》《断·舍·离》《社会性动物》《大败局》……都属于这个类别。

这类书也是我们在职场和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书,后面我会详细讲到这类书。

(三)集合型:由资料、文章汇编而成

第三个类型,集合型。

这类书的特点是,作者根本没有想要写这本书,是慢慢积累文章,最后集合、汇编而成的书。

这类书各个领域都有,而且如果你只看标题还不容易识别出来,因为他们可能带有一个概念型的标题,但其实你打开书之后,会发现这些文章其实都是汇编。比如东野圭吾的《我的晃荡青春》、《西藏生死书》、《存在与时间》,还有很多名家的选集、文集。

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按照时间年代写的历史书,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也属于这个范畴。另外,按照时间年限编写的传记(回忆录)、游记和人物传记,也算是集合型的书。

接下来,我们先讲前面两个类型,理解了前两个类型之后,第三个类型自然你就可以迅速掌握读法了。

实战:快速阅读一本书

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知识树原理和思维模型这两个读书工具,我们现在就用这两个工具来快速打开一本书。

(一)论述型:按照知识树原理,迅速找到重点

我们先看第一种类型:论述型。

论述型的书因为是严格按照知识树原理创作的,所以我们可以按照知识树原理来迅速找到一本书的重点。

绝大多数论述型的书,作者的目的一定是想要把自己阵营里的队友的论点深入展开,然后在此基础上更精准地驳倒对方阵营的人。

而绝大多数论述型的书虽然会林林总总罗列很多内容,会翻来覆去地陈述他人的观点,但其实他本人真正独创的东西可能只有一章。其他章节只不过是汇编。就像我在前面的课程里面举到的那几个例子。

(1)案例分析:颠覆性的论据,就是阅读的突破口

前面提到过的那本书:《人类的四分之一》,作者李中清虽然林林总总说了很多观点,但其实他的观点与关键证据只有一个:清代有溺婴弃婴的现象。其他的论述与证据都是他从别人那借鉴来加工之后再陈述的。

再比如《物种起源》。这本书虽然很厚,但是真正的核心论据只有达尔文在南美洲发现的云雀。这种云雀在海峡两岸的样子差异很大,启发他想到了环境决定论。达尔文的另一本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也基本上只有一个核心论据,就是孔雀的尾巴。

因此,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孔雀的尾巴不符合环境决定论,是《物种起源》解释不了的,也是困扰达尔文几十年的一个关键证据。最后他得出结论:孔雀的尾巴是性选择的结果。因为只有拥有大而漂亮的尾巴的雄孔雀,才能得到雌孔雀的青睐,最终将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

由此,我们就可以掌握《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这本书的精髓。其他章节里面林林总总论述的证据,都只是在罗列,我们没必要花同样的时间来读完。应该把80%的时间花在理解达尔文怎么分析孔雀的尾巴,剩下20%的时间理解其他证据就可以了。

其实,绝大部分的论述型著作,就是在用一个颠覆性的论据达到三个目的:修补队友的理论,反驳对手的结论,提出新的学说、角度和维度。

因此,我们在读这个关键证据的时候,要用最快的时间找到他的队友或者他的对手用的是什么思维模型,是严父思维还是慈母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只需要两步。

(2)两步确定对手是什么思维模型

第一步,方法已经在前面的文章都讲到了。你可以关注他的师承、对手、弟子,或者看他第一章里面提到了谁。比如说《物种起源》里面提到了华莱士,也提到了拉马克。这些都是快速定位他是严父思维还是慈母思维的突破口。知道其中一个,就能找准作者是什么思维模型。

第二步,你要对比他和对手、他和队友的差异,然后分析理解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最短的时间理解这个证据究竟是怎么让他完成自己逻辑论证的闭环的。

其实,到这个时候,你已经掌握了一本书的80%,之后你就可以迅速地看完其他章节,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20%上面。如此一来,就能大大提升你的阅读效率。

(二)概念型:大幅提升阅读速度的两个步骤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类型:概念型。

这类的书我们现在生活中最常用,但是读这类书其实特别消耗时间,因为这类书的逻辑性往往不是很强,都是一些散落分散的点。而这类书往往作者都是些「游侠」,他们也没有很固定的师承,可能只是某个行业的大神突发奇想得出来的结论。

想要利用知识树和思维模型理解这类书,就得换一些方法。就最好不用论述型书的方法。

这类书的重点在于,他们提出来的那个「概念」,只要你理解了这个概念,其实就相当于你找到了知识树里面的重点:队友和对手。

(1)第一步:调查作者背景

读非虚构图书的时候,第一步应该先查一查作者,了解一下他这个人是否有脉络和章法。比如我前面讲到的查理·芒格,虽然他不在知识树上,也没有师承关系,看着好像没有章法,但你按图索骥地找,还是可以找到格雷厄姆和本杰明·富兰克林。

再比如,最近有本著名的畅销书,《清单革命》。这本书的作者好像看着是个「游侠」,行踪不定,但你仔细查一下,你会发现他的本职是外科医生。为什么外科医生会写一本《清单革命》呢?

你再检索,就会发现,这本书的作者葛文德还做过克林顿和奥巴马医改的幕僚,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个有慈母思维的人。

再继续检索,你会发现,他还写过三本书《医生的精进》《医生的修炼》,还有《最好的告别》。这第三本是讲怎样面对死亡的。

但是有意思的是,清单和医生的精进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查阅一些书评、音频视频解读,在这里我特别说明一下,相关的查阅背景资料的方法,我会在之后为大家详细说明。现在暂且略过。

查阅了相关背景资料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葛文德通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19、20世纪医生的精进与核查清单的推行有很大关系。医疗行业是一个极具复杂的行业,关系重大。检查清单在治疗病人时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把复杂的治疗过程程序化,避免不应该犯的医疗错误。

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恍然大悟了。

做完这个功课之后,你就会发现,读这四本书一点都不困难了,甚至可以大段大段地一带而过。用这种方式看书,速度可以提升好几倍。

所以,在阅读一本书之前,花时间查阅一下作者的背景资料,就可以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让阅读变得轻松而高效。(一定要去查作者)

(2)第二步:寻找书的本质卖点

第二步,就是要寻找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概念,也就是本质卖点。

如果你发现这个作者确实完全陌生,一点概念都没有,或者即使有概念,比如《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就算你知道他是PayPal的创始人,可能对你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启发。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回到概念了。

这类书不管是图书编辑提炼的也好,还是他们自己开脑洞提出一个很神奇的概念也好,本质上卖点只有一个:就是这个概念。

概念和知识树上的人一样,他们不是空荡荡地悬挂在那,他们一定是长在某个树枝上,树枝下面会有树干。那背后都是作者,知识树的节点,没有人会莫名其妙地写一本莫名其妙的书。

所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读书之前先查作者!读书之前先查作者!读书之前先查作者。

因此,读概念书也是先查作者。

比如说《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他是连续创业者,他比较关心创业最开始的时候该怎么做,于是他写了《从0到1》。

《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是炒股的,他两年炒股,一年写书,把炒股的心得结合他读到的杂七杂八的东西,提炼出了几个概念:随机漫步、黑天鹅、反脆弱。

我们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就可以找到他们这个概念的精髓了:为什么彼得·蒂尔描述的那种「从0到1」是对的,那些错的人为什么是错的?黑天鹅的反面是什么,反脆弱的反面——强韧和脆弱,又是什么?

你同样可以找到他们的思维模型。比如,你随便找一篇《从0到1》的读书笔记(简书、豆瓣、知识付费平台),都会讲到蒂尔定律: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

因此,他每一章几乎都在讲初创公司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根基,才能让企业牢不可破,包括公司理念、对技术的信任、不要迷信金钱。

这是典型的慈母思维(但凡对金钱做负面评价的,99%都是慈母思维),因为彼得·蒂尔相信技术和理念改变一切,这是一种建构论思维,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他的核心论据大家不用想也知道,就是PayPal。

因此,读这本书应该快速翻阅,寻找里面和PayPal有关系的细节,然后看他对PayPal是怎样评价的。

而《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他认为反脆弱的反面是脆弱,是那种长期不变、之后被黑天鹅事件打倒的人。这是一种典型的严父思维。因为他不相信长期不变的东西,他相信只有不断地折腾,不断地磨炼,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这本书的论据有很多,但都是重复的。最核心论据就是那个感恩节的火鸡:前48天,农夫喂饱它,它觉得农夫很爱自己,但是第49天,感恩节到了,农夫拿来的是一把刀。

当你反复地思考过这些概念,包括他们的反面,你对这本书的理解,会比别人高很多个层次。

(三)集合型:把握精华文章

掌握了这两种书的读法,我们可以结合起来看第三类书怎么读,也就是那些集合型的书。

(1)一般图书:先查作者,再找关键证据

集合型的书既没有核心论点,也没有关键证据,它们是散乱的。但是,按照创作的逻辑,这类书基本上只有一到两篇文章是精华,其他的部分也都是在论述其中的重点。

因此,在读这类书的时候,第一步还是应该先查作者。除了查他的师承、出身、对手、队友之外,还要顺带查一下他的成名作。

即使是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科斯,他的一生最重要的文章也不过三篇。那些文集里的文章,多达上百篇,其实真正重点的精华文章不过一两篇而已。

在他的所有书里面,找到有这一两篇文章的那一本,然后用心研读。之后再按照知识树和思维模型的分析法,寻找这篇文章里面的关键证据,分析他的队友、对手的观点,还有关键证据是怎样补充队友的不足、攻击对手弱点的。

这样一来,你就能对作者的核心思想和关键证据有了一个整体了解。

(2)传记、游记和历史书:查阅书评,寻找信息点

集合型图书,还有一个类别,就是传记(回忆录)、游记和历史书。

这类书比文集还要难读,因为这类书不仅没有核心论点,他们可能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罗列的,连重点都没有,不可能快速读完。

但其实也不尽然。

在决定读一本书之前,要先看看这本书的评价。如果豆瓣评分特别高,那么你不妨去读读这本书的书评,看看他们读完之后看到了哪些精华,包括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历史,要写这个人的传记。

好的传记,比如《乔布斯传》,开头和结尾之处都会对传主做个点评。好的历史书,往往精华也都是在后面,因为越是写到后面,作者就越是知道自己的判断标准。

在读这类书的时候,还需要掌握一个信息点:作者在每段文字里面的评论。很多时候,我们从这些评论里面就可以了解到他的很多想法。比如《史记》里面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里面的「臣光曰」。有时候,通过这些评论你就会知道他的主张是什么了。

今天的课程给大家介绍的方法,是用我们已经掌握的读书武器——知识树原理和思维模型来快速地找到一本书的重点。

下节课,将会带领大家完成一份受用终身的知识树笔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