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害了你?还是你在诬陷手机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绝对安全感的地位。——阿德勒
苹果公司又发布了一款全新的手机,里面的人脸识别功能着实地震惊了用户。以后手机解锁,不认指纹,只认脸。
手机正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得人,我们抓紧手机的手,也紧紧被手机黏牢,好像越来越放不下来。
手机的智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因为它的强大,似乎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迷惑。
孤独的无手机患者
前段时间,我去亲戚家长住,那里群山环绕,空气清新,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有机蔬菜,只是有一点不好,亲戚家处于偏远山区,手机信号非常不好。
我在那里呆到第一周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终于可以放松片刻,不用再每天拿着手机,假装关心粮食和蔬菜,看每一位朋友的朋友圈。
第二周开始,我有些急躁,与世隔绝的生活,一方面可以说平静如水,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死一般的寂静。
第三周的时候,我开始体会到那种被全世界抛弃和边缘化的感觉,就如同是地球上的唯一的弃儿。
于是,我提前跑了回来。
我怀疑自己病了,欣慰的是,我的朋友们也这么跟我说:
“我的手机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它让我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任何我想要的东西。”
“我好像得了手机惊撅症,出门如果手机没有时刻握在手上,我总是以为它丢了,不停地翻包找它”
“感觉手机是已经与我融为一体,手机找不到了,就好像找不到自己了”。
手机是一个超级器官
心理界有种说法,婴儿有全能自恋的情结,他以为饿了,哭一哭就有奶喝,拉粑粑了,闹一闹就有人来处理,只凭几声啼哭就可以控制妈妈乃至全世界。
然而,世界并没有娃娃们想得那么单纯。世界对他们是“怀有敌意”的。饿的时候送过来的,可能不是妈妈的乳房,而是一只水瓶;拉完粑粑后,可能并没人马上发现,他们还需要和粑粑共度一段酸爽的时光。
对世界失控的感,会引发每个婴儿心底深处的愤怒和狂躁,所以,人出生后的大部分心理资源,都调动起来去抵抗这种敌意,给自己营造一切尽在在掌握之中的安全感。
然而,随着年龄地增大,要在现实生活中享有绝对的控制,简直难于登天。
但手机出现,却填补了这个缺撼。
它就如同人类的一个超级器官,同时具备千里眼,顺风耳等功能,让人随时看到世界各地发生任何的事情,随心所欲地与千里之外的亲友交流。
人们将手机内化成自己的一个扩展器官,极大地弥补了自身的局限性了,只要挥挥手指,动动嘴巴,转转眼球,就可以遥控物体,遥控人,遥控信息,进而遥控整个世界。这就是自婴儿时期开始,所追求的全能控制感。
智能手机时代的人们,与以前最大的区别,便是身上多了一种人造器官,它也是最具延展性的器官,使我们突破极限,实现了个人能力的光速跨越。
欣慰的是,心理结构发展成熟的成年人,可以逐渐脱离婴儿时期的思维模式,不再仅仅从控制中追寻生命的意义,手机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但并不是生活的唯一。
而一些心理结构不完善的人,依然停留婴儿时期,把控制当作生命的核心资源,苦苦追寻。因此,对于那些心理状态不成熟的手机依赖重度患者,没有手机的日子,真的就如同身上的手或足等器官被砍断,这种切肤之痛,抓心挠肝,非常难耐。
手机害了我们吗?
《自卑超越》一书中写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感的地位,所有的困难都已经克服,我们在环绕着的整个情境中,已经取得了最后的安全和胜利。
但是,要知道,这最后安全和胜利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彼岸,也是人类前进、努力的动力。
很久以来,我们会认为以手机为首的电子产品,严重干扰了社交生活,把人与人的距离拉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关系孤岛。
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手机之所以如此风靡,是因为我们有自身无法解决的迷思。
而对于部分重度手机成瘾患者,则是因为他们的人格结构的不完售,还在把大部分生命能量,消耗在婴儿期的全能控制感上。
对于他们来说,要想在生活中获得这种控制感,只能先把自己周遭的环境打造成一个孤岛,让仅有的几个直系亲属环绕在他们周围,听他们派遣指挥,避免与亲属之外的朋友深入接触,才有可能实现理想中的全能控制环境。
而这样的人,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缘较差。所以,对于重度手机成瘾患者而言,原本他们各种关系已经千疮百孔,手机等电子产品只是乘虚而入。
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发明花了大量的精力,把它不停地升级,改造,甚至内化成自身的一个超级器官,正是是被底层的心理动机所驱使,试图用技术手段,去满足潜意识深层的渴望,体验那最后的安全和胜利。
所以,手机和其他的电子产品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人类的基因弱势,慰藉了全人类的心灵,也让那些人格不够完善,在现实生活中备感挫折的人,还能找寻到生活的乐趣,不至于郁郁而终。
图片来源:卤猫如何与手机和谐相处
1.化解使用手机的内疚感
如果你也对手机“爱不释手”,首先要恭喜你,你是正常人类。
有些人很极端化地想完全戒掉电子产品,把手机等所有电子产品一杆子打死,一概否定,希望只身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是反潮流的,也是不现实的。
只要你的社会功能健全,可以正常工作,社交,依然对与人交流保持着兴趣,空闲时间,沉溺于手机世界,并无太大坏处。
对手机的热爱,是出于人类潜意识的渴望,这是一种天性,任何人都无法抗拒。
与其一边刷手机,一边自责,不如放下心里的内疚,正确看待手机,接纳它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怀着感恩的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刷手机。
越禁止事情越有吸引力,接纳了这种感觉,手机在心里的位置,会反而会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2.不要将手机当作替罪羊
手机是福祉,也是双刃剑。
那些心理状态不够成熟稳定的人,很容易把手机作为逃避世界的保护壳,不再去面对难堪的社会关系,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寻求更根本的解决办法。
然后,他们再理所当然地把所有问题推到手机上:你们看,都是因为手机,我才变得越来越孤僻,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我没有问题,都是手机的问题。
把手机当作自己贫瘠的替罪羊,永远无法戒掉所谓的“手机病”。
正视手机的身份,它本身是我们用来强大自己的工具,并不会从我们身上掠夺什么,如果有人觉得手机弱化了他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那一定是因为他原本就不具备那样好的能力。
看见就是一种进步。把赋予手机的罪状拿开,承认自己在某些关系的构建和相处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长久以来就出现在自己身上,并不是手机所造成的,这便是成长的开端。
3.拿走手机,探究问题根源
在心理咨询室里,有许多妈妈,投诉手机游戏产品让自己的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无心学习,担心他们一生尽毁。
可是这些妈妈们似乎很难注意到,也有一些孩子,他们一边打着游戏,一边刷着手机,一边考上了不错的学校,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比如《奇葩说》里黄执中,他是华语辩论圈里的顶级辩手,知识面广,阅读量大,口才一流,但他也同时是魔兽世界的骨灰级爱好者,经常沉溺于游戏当中,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成才。
或许这可以给那些妈妈一些反思,究竟是手机游戏害了孩子,还是因为原本与孩子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孩子长久以来无法从妈妈那里得到有效的支持,真正的关注,于是从手机游戏寻找控制感,抵抗生活中的挫败。
所以,如果你觉得手机严重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需要有一个意识,真正影响你的一定不是手机。光靠蛮力去戒掉手机等电子产品,一定徒劳无功。
把手机拿开,再往后面看看,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从关系和心理结构层的面去解决,而不仅把眼光放在手机上下手,才有可能获得解脱。
手机不是我们的病根,病根永远隐藏在心底深处,那无法被人探知的隐秘泥沼里。拨开淤泥,才能连根拔起。
(本文授权转载)
欢迎大家留言或简信陌山,分享你的点滴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