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衣带渐宽终不悔微信公众号 树洞干货墙 初审稿

年末总结:2018年读过的那些书

2018-12-19  本文已影响11人  夜莺Louisa
2018年阅读书籍全家福

我的年末总结还没结束,还在进行中......

翻开笔记本,看到一个角落写着:“2018年要阅读的书。”其实,现实中我并没有按照某个单子来读书,都是遇上某本书就读起来了。更确切地说,是因为看了一本就写一本的名字上去,才有了“2018年读过的那些书”。

上面那张图片是我2018年读过的书的全家福,其实也不止这些,另外一些工具书不是一下子读完的,是在我需要的时候去翻阅某个章节的并没有纳入“已读完”的行列。图中的书籍,一共9本,细细一看,全都是文学类,其中7本是小说,1本诗集,1本灵性书籍。《追风筝的人》、《海边的卡夫卡》和《本源》都分别写了书评,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浏览以下三个连接:

《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带你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趟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

丹.布朗《本源》|人类的终极问题:科学与宗教真的水火不容?

从数量上来讲,加上那些没有列入在内的工具书,那这一年来差不多读了12本书,刚好每个月一本。这个量不算多,但我对这个量感到满意。如果不把这些书摆出来,我还不知道自己这一年里读得最多的是小说。我问自己:“我从这些书里学习到了什么?”

于是,我开始一本本地重温和梳理。(已写过书评的不再在这里整理了。下面的翻译非官方翻译,纯属本人瞎翻的。大家直接读英文原文比较好。)

第一本:The First Call from Heaven

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Mitch Albom的一本小说。我看了他6本小说,这一本并不是最精彩的。它有些绕,就是故事推进得有些慢,让我觉得有些闷。但是,它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故事以不同的几个人分别接到死去亲人从天堂里打来的电话为主线,每一次通话都会说一些非常宽慰人心的话。例如:

The pain you go through in life doesn’t really touch you... not the real you... You are much lighter than you think.

你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并不会真正伤害到你,那不是真正的你,你比你想象的要轻盈得多。

Love. Dad. Everything around me...love...

爱。爸爸。所有围绕我的东西...爱...

Fear is how you lose your life...a little bit at time...What we give to fear, we take away from...faith.

恐惧导致你丧失生命,一次一点地丧失,我们给了恐惧什么样的滋养就从信念中夺走了什么。

The end is not the end.

结束并不是终结。

There are two stories for every life; the one you live, and the one others tell.

每个人的生命有两种故事:一个是你自己活出来的,一个是他人讲述的。

Mitch Albom的作品多数是体现一种大爱,以人类世俗的爱来阐述上帝的爱。阐述这种抽象概念需要场景来支撑,他多数运用的是时间、天堂、濒死体验等场景来阐述。除了《相约星期二》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之外,其他作品都是虚构的。虚构作品的写作有些会贴近生活,他的作品里也有生活的场景,但是死去的家人会给在世的人打电话,这种就已经超越生活了。

第二本: The Magic Strings of Frankie Presto

这是Mitch Albom的最新作品,2015年出版,一部500页的大长篇。这一部作品是我的第二最爱,第一最爱是The Time Keeper。 它讲述了一个孤儿吉他艺术家的一生,天赋如何被揭晓,运用这些天赋所带来的名誉、物质时所经历的考验。隐藏的主题是:不管天赋给这个人带来了多少光环和荣誉,最后都要回到原点,找到那股被爱,那股纯粹。天赋就只是天赋,不是什么工具。作品的情节安排得非常超乎读者的意料,(在此我就不剧透了)其次就是他的语言风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通俗的叙述,现代的语言;另一部分是倒叙,非常诗意的语言。有时候我想,那些现代的叙述部分其实可以省略很多,人物的塑造核心都在倒叙以及吉他艺术家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中体现出来。看这部作品流泪多次,语言和情景描写太能拨动心弦了。下面摘录几段:

The secret is not to make your music louder, but to make the world quieter.

秘密在于,不是你把音乐弄得更大声,而是把世界变得更安静。

Talent is a piece of God’s shadow. And under that shadow, human stories intersect.

天赋是上帝的一块影子。在这块影子之下,人类的故事把影子横切了。

In every artist’s life, there comes a person who lifts the curtain on creativity.

在每一位艺术家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人将他创造力的唯帘拉开。

The first time, when you emerge from the womb, I am a brilliant color in the rainbow of human talents from which you choose. Later, when a special someone lifts the curtain, you feel that chosen talent stirring inside you, a bursting passion to sing, paint, dance, bang on drums.

首先,当你沉浸在子宫里,我是你在人类天赋彩虹里选择的一道绚烂的颜色。接着,当一个独特的人揭开那唯帘,你感觉到你所选择的天赋让你内心激昂,有一种迸发出来的激情想要去歌唱、画画、跳舞、打鼓。

下面是一个对话,太爱这一段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泪目很多次。(Maestro是Francisco的吉他老师,整部作品就是写Francisco这个人物。这里的英语比较简单,由于篇幅太长,我就不翻译了。)

“Maestro?”

“What is it?”

“I have done something wrong.”

“What?”

“I have broken a string.”

“Were you throwing your guitar?”

“No, Maestro.”

“Were you using it as a toy?”

“No, Mestro.”

“How did you break it?”

“I was practising.”

“Your scales and exercise? Or the silly songs I have warned you to stay away from?”

“Not silly songs.”

“So you were doing the proper thing?”

“Yes, Maestro.”

“And a bad thing happened.”

“Yes,Maestro.”

“Give me the guitar.”

“Here, Maestro.”

“Help me tun a new string through the tuning peg...”

“It is through now, Maestro.”

“And you tied it off?”

“Yes, Maestro.”

“Now listen to how you tune. The string starts low. But you turn the peg and the tension makes it rise.”

“I see, Maestro.”

“You turn until it sounds like this...you heart?...That is how a new string finds its place.”

“What if you kept turning and turning?”

“The string would snap. You cannot ask things to do what they are not meant to do, Francisco. Eventually, they will break.”

“Maestro?”

“Yes?”

“I did a bad thing.”

“You have told me this.”

“I was not doing my exercise. I was turning the peg until the string broke.”

“So you lied to me?”

“Yes, Maestro...”

“And you also broke the string.”

“Yes, Maestro.”

“And now you feel guilty.”

“I’m sorry, Maestro...I’m sorry...”

“Cry. You should cry. Cry like the lying boy you are.”

这段对话没有上下文的阅读大家可能不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抛开场景的描写——一个小男孩自己拧断了弦,这个对话其实更深刻的寓意是——当你刻意让某种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它终究会“断弦(崩跨)”,然后你会感到内疚、后悔,唯一能救赎自己的就是承认自己做错了。其实这段对话的出现是Francisco长大后做错了其他的事回忆起老师跟他说的话。“Cry like the lying boy you are.”是提醒Francisco:是的,你做错了,你应该哭出来,你需要为自己所做的承担后果,就像你当时拧断琴弦那样。这部作品里文字及富有寓意的部分太多了,可以说是Mitch Albom继《相约星期二》和The Time Keeper 之后又一部精品作品。强烈推荐!

第三本:《海鸥乔纳森》

到今年年初才知道有这部作品的存在,算是孤陋寡闻了。作品以一只海鸥追求梦想,不顾海鸥世界里那些世俗的看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成就梦想的过程。因为我也正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有很多的描述都和我的体验产生了共鸣。比如这些:(强烈推荐!)

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任何事都会成功。现在要注意的是你的自控力......

等你能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穿行,就可以开始学习最难,也是最用力、最有趣的内容。然后你会准备好高飞,去了解慈悲和爱的真义。

任何数字都是一种局限,而完美是无止境的。

记住,乔纳森,天堂不是地点,也不是时间,因为时空都没有意义。天堂是......

征服了空间,我们就拥有了‘此地’,征服了时间,我们就拥有了‘此时’。

第四本:《小径分叉的花园》

这本是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了7个短篇,作者博尔赫斯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其中有两篇印象比较深刻:《环形废墟》和《小径分岔的花园》。于我而言,他的风格不是通俗的叙述,涉及到抽象概念、心理学、玄学、幻象的范畴。特别是《环形废墟》,就是幻象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气氛颇有点压抑,但是又不知道压抑在哪里。这一篇非常短,但是足以描述出一个抽象的精神世界。主人公以做梦的方式塑造出一个“儿子”,分别从不同的器官开始,最后才抵达——心——宇宙或者是一个人的精神中心。这种非常抽象的写法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也不是所有人能读得懂的。这些寓意埋藏在文字底下很深很深的地方,没有背景知识、宗教知识会比较吃力。

《小径分岔的花园》则是著名的悬疑短篇。我也读过丹.布朗的悬疑推理小说,博尔赫斯真的不愧是作家中的作家,能在这么短的篇幅里形成这种巨大的悬疑以及揭晓答案就在篇幅的最后一句话,真让人有点目瞪口呆。这种有力的短跑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我佩服那些能把短篇写得很好的人。

第五本:《家族之书》

这本是《鸣响雪松丛书》的第6本,听说现在中文版都有第8本了。如果是【莺之巢】的老读者应该知道我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这套书,每出一本都会买。但是,当我看到第6本的时候,有部分内容我是不认同的或者是无法接受的。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写过关于阿纳丝塔夏的文章。第六本里我不能接受的部分是对宗教的看法、911事件的解读以及非常浓厚的民族主义(里面有很大的篇幅用来熏染俄罗斯这个民族有多么多么好。)但是,生态自然疗愈部分的内容还是可取的。所以,广大读者在阅读此类书籍的时候需要有甄别之眼,学会判断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

第六本:《木心诗选》

读这本诗集的时候,闹出一个小笑话。大家先看看下面的文字:

我纷纷的情欲

西班牙三棵树

伪所罗门书

巴珑

诗经演

云雀叫了一整天

这像一首诗吧?如果你们觉得不像,那大概我的脑子和很多人不一样。我觉得它像一首诗,不知所云的一首诗。因为不知所云,还觉得很有味道,不时地咀嚼,试图揣摩出诗人的意图。可是,后来才知道它真的不是一首诗。它只是诗人不同诗集的名字放在一起了。再后来,我真的把它当一首诗来看,也没有什么不妥。诗,就应该有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又无法从文字中抽身离开的那种境界。

一直想单独写写木心的诗,这次就先简单做一个概括。

木心的风格,叙事居多,平淡中体现深刻,就如一杯淡淡的茶,余香满溢,回味无穷。他的诗即便是大哲大理,也在轻描淡写之间,绝没有大张旗鼓,兴师动众。让人嗅到一股清新、纯净和生活气息,也能让你慢慢地想一下,然后突然悟出个什么道理来。他的诗留白非常多,答案各有分晓。

下面分享几则:

第一则

假的

西敏士大教堂

莎士比亚的雕像下,

一篇诗体的铭文

那青年背着包

估量他是从南欧来的

对我很熟习地一笑

他说,你相信这诗是真的么

我说,相信是假的

他拍拍我的肩

这首诗其实像描写一个场景,并不是太像诗的格调。但是“诗眼”却在于题目和最后“他拍拍我的肩”这句话上。你读了之后觉得这位青年是同意诗人的说法还是不同意呢?我觉得两种可能都有。他同意了,所以拍拍诗人的肩膀,好像在说:“嘿,兄弟,同道中人啊!”他不同意,也可以拍拍诗人的肩膀,好像在说:“嘿,兄弟,别这样,还是相信的好。你怎么可以视一个死者的劝告而不顾呢?你还有很多功课未做啊!”这是我读这首诗时候给我的感觉。我无棱两可。诗人或许就是要给读者这种感觉。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后来,我还真的去找了那碑文,想弄清楚那上面到底写了什么。碑文是这样的:

Good friend, for Jesus’ sake, forbear

To dig the dust inclosed here.

Blessed be he that spare these stones,

And curst be he that moves my bones.

“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

这样的碑文用科学的角度来看像是迷信,相信科学的人都不会相信诅咒会真的发生。但是,死者,伟大的诗人莎士比亚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话语来阻止世人去挖掘他的坟墓呢?嗯,这还得阅读更多莎士比亚的生平才会有所了解。听说,莎士比亚对自己遗骸、“阴宅”的珍爱,似乎并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才写了这样的碑文。

所以,一首诗,不在于它的辞藻有多美,律动有多好,在于它描绘出的一个小场景带来的一些思考和触动。

第二则

五月

你这样吹过

清凉,柔和

再吹过来的

我知道不是你了

这首诗,字句非常简单,连小学生都能写出的字,这么编排起来却韵味连连。你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什么呢?我读出了诗人对某个人(多数为一位女子)发生变化的无奈和冷清。

第三则

如歌的木屑

我是

锯子

上行

你是锯子

下行

合把那树锯断

两边都可

见年轮

一堆清香的屑

锯断了才知

爱情是棵树

树已经很大了

你又读出什么了呢?我读出了两个相恋的人发生了摩擦,到了不可不断的地步,双方都在努力着做出决断,双方都在这段相恋的过程中看到了发生的种种。“年轮”即是印记,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发生了都会被记下来。“屑”是被清理出来的那些记忆,“清香”意味着这段感情也有可以回味的地方。而当树(感情)真的断了,才发现这个断的过程没那么容易,感情不是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东西。“树已经很大了”,锯断没那么容易了。

诗,在还未读懂的时候,总觉得那是一些无关联的一堆字,散的,不成句的。之间的留白、隐喻,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运用的,自然体会不出诗人的情感。自从读懂了某些人的某些诗,自己也开始作起诗来,才发现这些散的,无秩序堆砌起来的字有一种力量。在作诗的过程中,自我感觉那些字是在某一个点飘过来的。字是自由的,不受你的主观意识左右,飘过来一两个,然后成了一句,有了一句就有第二句、第三句......之后就倾泻而出了。作诗的过程其实是很过瘾的,因为它短(也有长诗),让情感宣泄更加聚焦,冲击力更加锐利。

好了,以上是我的回顾,我似乎还没回答自己的那个问题:“我从这些书里学习到了什么?”

我现在来回答一下:

我学习到了小说创作的多样性。

就算一个作家,他们的作品水平和风格都有可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他们所思考的、想要表述的话题基本都会有所一致。像Mitch Albom,他的作品大致都在写“大爱”、“上帝的爱”。

我在小说里得到了“共情”。

小说人物里所经历的,也许也是我所经历的。小说人物在冲突、磨难中一步步找到解决的办法就好像给自己一个借鉴。让自己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知道如何去化解,如何去处理。其实小说的本质意义就是通过特定的场景让你去明白某一个道理,体会人物的处境,唤醒一种情感共鸣。

我学习了小说创作的技巧。

当你读多了,你就会明白作者的创作思路了。就好像书法,懂的人会知道笔画之间作者的呼吸和运气。小说创作也一样。小说创作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学问,当你读懂了一些人的小说,结合你自己的阅历,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一样可以创作出小说来。

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情感。

爱恨情仇,样样都感受一遍,那是一个人类的缩影,集体心智在某个个体心智上体现出来。

年终总结有很多种,我喜欢每年总结自己看了什么书,这才感觉吸收了书的精华。这就是年末总结的成效,它能够帮助我们清晰自己做了些什么,还需要改进些什么。如果你还没开始,趁着这年末的时间,好好梳理一下吧!

文章这么长,感谢你阅读至此!祝福大家!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