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同情怜悯的老年,能做到吗

2017-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花似锦年

                            01

昨天见到同学老多,他情绪低落的说了一句,“国庆假期咱同学老张回来了,去棺木店看了看,可能他父亲情况不好吧,在病床是插着胃管尿管,手脚上都捆着布条。。。。。”

怜悯的瞬间,我想到过世的伯父。伯父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一直辗转在乡间教书,性格开朗,多才多艺,深得乡邻敬重。退休后过了好几年含饴弄孙的悠闲时光,随着伯母知道大外孙要结婚的消息,喜悦诱发了心脏病,没有受一点罪去了天堂之后,剩下伯父清淡寂寥,长久不能缓解怀念之痛,竟然患了阿尔茨海默病,渐渐地不想说话,看见我们只是笑笑。

那年临近腊月,伯父扭伤了腰,他不会说话了,哥哥姐姐看到他总是皱着眉按揉着腰痛苦的样子,商量以后就把伯父送到市医院,当天各项检查报告一出来,医生就要求必须送进重症监护室。在医院当然服从医生安排,我们也迫切希望伯父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康复出院。

轮到我进重症监护室探望伯父了,穿好隔离衣,带上口罩帽子,跟随护士进去的时候,我惊呆了,伯父安静的躺着,脸色非常不好。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有输氧的,有检测心肺的,有胃管尿管有接痰的气管 ,还有抢救的输液管,手脚还被牢牢的绑扎在床四周的铁环上。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下来,爱清爽的伯父如果不痴呆,他一定不想被摆弄成这样的。

我摸着伯父的手哄着他要听护士的话,配合医生治疗,病好了咱就回家,再也不来医院了。伯父一眼不眨的看着我,眼角流下泪来,我知道伯父应该还有点意识,能听懂我说的话,他流泪表达的意思呢,治疗太痛苦?想回家?不想这样没有尊严?我不敢想象.....

在重症监护室治疗近一个月,出院不到半月之后,一世良善的伯父饱受疾病折磨,轮回往生去了。

很多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头脑清醒的任凭是受到千般病痛,能做到当断当离当舍的寥寥无几,不省人事的病人任亲属和医生做着徒劳无为毫无尊严的救护。有几个能保持内心的充盈和生命的尊严走到生命尽头,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02

今年3月,中国当代作家琼瑶公开了给儿子的信,《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对于牢不可破的生死观念,79岁的琼瑶坦然叮嘱她的儿子儿媳,表示以后无论生什么重病,不要联合医生,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不插管,不要做急救措施。不能为了留住躯壳,让她变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卧床病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充满了极度的恐惧。“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琼瑶能做到坦然面对以死渡生,她希望以后在最后的时光里,给自己铺设一条芳芳小路,她是一位真正的生活智者!

也是在台湾,一群50岁上下的中年人,已经开始筹划他们美好的老年生活。12个家庭,成员是卧虎藏龙,有做医生的,有做银行的,有做建筑的,有做音乐的。。。他们希望50岁还能像盛开的花瓣一样灿烂活着,相约一起住,一起结伴老去。老了以后,能和有着共同记忆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时间,每天做饭吃饭,东聊西聊,抬杠看书,彼此照顾,既减轻儿女们的负担,也消除老人晚年的孤独,还保留了尊严。

这样一举几得的退休计划很有意义,非常值得借鉴。

                            03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没有力量与之抗衡。那么只有改变自己,接受新的理念,自己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不管60岁70岁80岁90岁,不要用“老年人”这个称谓取得别人同情怜悯,不要用孝道压迫小辈们陪伴,不要活在不停打电话让儿女孙子回家团圆的期盼里,不给亲人增加负担。如果生活质量极差时候,为了体面也可以。。。。

所以可以,学着订个计划,一定要给暮年的自己自在的生活,把自己的健康状态保持的长一些,这样才能活的与大家都认知的老年人生不一样。

孔子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多参加琴棋书画的培训,写作唱歌运动,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努力,让身边的亲人朋友感受老年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这样美好的老年生活谁又不向往呢?!

老之将老,顺其自然。已经老去的和即将老去的人们,保重自己的身体,感受学习的快乐,保持心态健康,享受自己美好的最后一段人生,让那些想同情怜悯老年人的观念该改变改变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