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学习之旅

“互为人师”学习法

2020-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在水一方_2018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作为老师,我看重的是不仅仅要交给学生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方法,生活的方法。其中要想把知识学透学精,学成自己的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互为人师”学习法。即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讲述给他人。同时在你讲述的过程中自会精益求精,受益匪浅,脑洞大开,收获意想不到的发现。

今天阅读《王阳明传》再次得以印证。一起欣赏王阳明的故事吧。

王阳明从小励志做圣人,可是怎样才能做圣人呢?这是他苦苦追寻的答案。有一天,王阳明登九华山。路途中和导游问答。

导游问:“王先生,你怎么看佛教?”

王守仁迟疑了一下,回答道:“我祖母一直念佛,祖父信奉道学,家君只尊奉儒学。至于我,对佛教将信将疑。你看,观音菩萨救苦救难,这和我们儒家的仁者爱人有什么区别?文殊菩萨智慧如海,这不是我们儒家提倡的智仁勇‘三达德’中的‘智’吗?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不正是我们《中庸》提倡的‘笃行’和‘力行’吗?至于说到九华山,这不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吗?地藏菩萨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和我们儒家‘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的仁义观,有啥差别吗?恐怕这都是圣人才能做得到的。”

导游人惊异道:“经您这么一说,原来这些菩萨与我们的圣人是一样的德行。”

王守仁以前并没有认真比较过,究竟菩萨与孔圣人有什么大的差别,今天也是话头偶然凑到了一块儿,现在面对导游的问话,他也不得不琢磨起来,一边想一边慢条斯理地回答道:“你看,释迦牟尼为了传道,放弃王位;孔圣人为了传道,放弃鲁国司寇不做。”王守仁说到这里,发现了二者的区别,孔圣人放弃鲁国司寇官位,好像是因为世道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连归隐的李白也是因为看不惯权贵们的胡作非为。这与释迦牟尼放弃王位是不一样的。……

不等王守仁考虑清楚,导游又有了疑问,他说道:“王先生,佛教和我们儒学还是有区别的。释迦牟尼,则完全是自己主动放弃王位的。我们的尧、舜、禹,我们的周公,这四位圣人为什么不出家呢?是他们热恋权位吗?啊,对了,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来到我们中土。但是伯夷、叔齐时代,佛教也还没有传到中土,这两位史书所称赞的高士,怎么就能归隐深山呢?”

导游的疑问帮王守仁理清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孔圣人放弃高官厚禄,一是因为鲁国政坛污浊,二是为了传道;释迦牟尼佛应该是看清了生命本质,毅然放弃王位,说法四十九年。这两位是圣人!而伯夷、叔齐,归隐深山,对世事不闻不问,只求洁身自好,对于世人和世道有什么帮助呢?自己家乡的严子陵垂钓富春江,不过自得其乐罢了!李白漂泊天下,不过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神仙罢了,与世道有什么补益呢?尧、舜、禹和周公,一直在世间为百姓谋福利,这才是真圣人。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这样的菩萨,好像都是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谋福利,这无疑是真正的圣人。自己到底要做不离人世间的圣人呢,还是要做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圣人呢?不管是儒家的圣人,尧、舜、禹和周公,还是佛家的圣人,释迦牟尼佛、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菩萨,他们有的在行道,有的在传道,大家都离不开一个“道”字。行的什么道呢?传的什么道呢?究竟什么是道呢?道究竟什么样子呢?这恐怕才是问题的核心!知道了道,悟到了道,掌握了道,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干了。王守仁打定主意:要求道!而立之年,立什么?以前立志学做圣贤。立起来了吗?

两个人的一问一答,让彼此理清明了了各自心中的疑问。王阳明更清晰了自己的内心志向。

对比中获取差异,寻得答案,一问一答中促进思维,明晰思路。

“互为人师”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值得提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