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年度回顾,狠狠打了我的脸
昨晚刚说完怀旧,今天就继续怀旧。我有一种错觉:自己不是个爱怀旧的人,但网易歌单的年度回顾,却毫不留情地打脸。在我的网易年度回顾中,已故香港文化人黄霑是我的2017年度歌手,收听次数高达438次。其中《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收听次数均达到两位数。
我是有多怀念那个时代的香港,以至于一年365天,单听黄霑超过400次。倘若他地下有知,会喜欢我这个忘年交的。至于为什么我对黄霑念念不忘,可参见我写过的这篇文章。 而网易的大数据统计,见下图:
这个统计,是我自己没曾想到的。无意识中,我把黄霑听了几百遍。大数据很好,他提醒我不要再怀旧了,所以就在刚刚,我把歌单清空,等待18年年底重回18岁。但对于黄霑的喜爱,短期内不会轻易改变。
但我今天不想聊黄霑,而是想聊聊大数据。尽管大数据是这几年才突然流行起来的词,但事实上早在多年前,我已经接触到了它的1.0版本。07年左右,当我第一次使用遨游浏览器,发现其有“在线收藏”功能,毅然决然地将其他浏览器统统删除,从此成为了遨游死忠。随后,通过云服务在线保存账号密码等等一系列功能,让我彻底不再打开缓慢迟钝的IE。直到今天,虽然遨游早已被甩到了二线、三线阵营,但我依然在坚定地使用它,就像今天的这篇更新,依然通过遨游。因为,它收集了我十年的各种收藏,暂时我还没找到一键完全导入其他浏览器的方法。
同理,手机也是如此。我绝非米粉,但换手机换来换去,最终我还是回到了小米的怀抱。因为基于小米的大数据云备份,我再也没为手机通讯录、照片而操过心。即便换一部手机,只要为小米,那么简单输入账号密码,一切全部回来。
这就是一种魔术:无论什在哪里,你都会看到/听到/摸到过去的镜像。佳能,感动常在;大数据,无所不在。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到,大数据对于我而言,已经从最初的便捷,渐渐演化成了一种习惯。在过去,对于各类有趣的互联网产品,我都会选择一一尝试。曾经我主动下载熊猫烧香病毒,然后钻研各种技巧进行杀毒,最终无奈选择放弃。虽然造成了数据的大量损毁,但彼时的互联网一切都是新鲜的。但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太了解我,除非特意寻找,否则我再也没可能接触到我从没见过、但存在潜在兴趣的内容。
不可否认,我已经离不开大数据。
所以,大数据未来一定是一个更加可怕且有趣的东西。也许某天我在街角撒了个尿,墙上安装热量液体捕捉设备,迅速通过速度、量剂、温度,甚至干脆直接捕获DNA,然后锁定我这个人。随后,我的身份信息被城管、环保等部门记录在案,未来,当我夜晚出现在离墙根一米之处,立刻会通过APP发出警报:“请您离开该区域五十米,否则将会被被处以阉刑。”
那一定是一个挺好玩的时代,大数据许它已经完全掌握我的熟悉点在哪里,会刻意推荐一些在我知识盲区的内容,给我来点生活的刺激。相比较已知的历史,我对未知更加充满兴趣。
如果有机会穿越,我绝对不会选择过去,而是选择未来的一百年。我想看看,那个时代,大数据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来服务我/控制我/讨好我/折磨我。会不会在迈下时光穿越机的第一步,语音提示我:“您好,您所喜欢的《男儿当自强》唢呐版为您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