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伴读营读书感悟:跟着路遥走一段“熬心沥血”的路
本文参与【一柳繁花读书成长伴读营】打卡作业,原文首创,文责自负。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鲁巴金亦言:“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八月,当晚风轻轻吹过,读完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这部记录《平凡世界》诞生轨迹的创作随笔,恰似一座架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让我们得以触摸到经典背后最鲜活的灵魂搏动。
路遥在书中展现的,是一种近乎“解剖式”的真诚。他毫无保留地把整个创作过程铺设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清晰认识到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不是作者凭空捏造的符号,而是作者一次次生活和情感经历的沉淀。
准备工作期间,为搞清创作的背景,没日没夜的读报纸,手被磨出血泡,还不曾停歇。为了弄明白写作架构,近百本中外长篇小说,尤其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柳青的《创业史》读了好几遍。为了使作品足够真实,他便亲自去体验作品中涉及的任何场景。作品中要写煤矿,他便到条件艰苦的矿区去写作。
路遥对写作的虔诚与执着,哪里是在书写文字?分明是将灵魂摊开在纸上,让每个字都带着心跳的温度。
那种“燃烧自己”的创作姿态,让每一个读者为之动容。为打磨《平凡世界》的开篇,他在书桌前枯坐数日,写了撕,撕了写,撕碎的稿纸能装满整个纸篓。
他说“作家的劳动是血与汗的付出”,这股执拗劲儿,让每个与理想较劲的人都心有戚戚——我们何尝不曾为一个目标彻夜难眠?何尝不曾在“算了”与“再试试”之间反复拉扯?
读这类随笔,比读小说多了层穿透时空的对话感。当知道孙少安的砖窑里藏着路遥走访数十个乡镇企业的足迹,知道田晓霞的牺牲里凝结着他对“理想必须付出代价”的深刻体悟,那些虚构的人物便有了真实的体温。
读完这本书,就像陪着作者走了一遭“熬心沥血”的漫漫长路,终于懂得:经典能经得住时间考验,从不是因为故事有多离奇,而是创作者把自己的血肉、困惑、坚持都揉进了文字里。
合上书时,窗外的月光恰好落在扉页。忽然明白:我们读经典,其实是在读那些未曾谋面的灵魂如何与生活较劲,如何在困顿里守住微光——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里,最需要的勇气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