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仅以此文送给那些在职场“不如意”的人们
这篇文章并不致力于为“工作”戴面纱。只是想探索对惯常事物,甚至已然麻木的对象,一种重新理解的可能。
大部分人都很清楚,面对工作,自己的态度是复杂的,时而忍无可忍,时而癫狂不已。
但,我们身边,一定不乏“好像只要换一个地方,换一份工作,换一种生活,我们就会过得比现在好很多”的人。
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够努力,却愿意以一副不踏实不勤奋不忠诚的态度来为自己不如意的状态开脱。
把工作仅仅视为换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并不能让我们生活状态更好。工作,应该有另一层意义——磨练我们的心性,塑造我们的气质和人格。
我不止一次听到朋友说:“我先做着这份工作,等过几年,我积累了一定资源后,我就潇洒潇洒,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人们这样说的时候,像一个男人满脸嫌弃地提到自己的糟糠之妻的语气。当下工作,往往被当作用来走向未来的垫脚石,想起来的时候总有那么多不情不愿勉为其难。
我们的内心,对它是多么不忠啊!
在这个鼓吹天才的时代,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够聪明,却愿意以一副不踏实不勤奋不忠诚的态度来为自己的失败开脱。好像只要换一个地方,换一份工作,换一种生活,我们就会过得比现在好很多。
我们极力地让人相信:“工作不出色,不是我的错,而是我眼前的工作根本配不上。”
这种态度从何而来呢?
大约是起源于小学老师说“你孩子不笨,就是不用功读书”,然后家长听了心里很舒服。
一个“不笨”的孩子,带着他沾沾自喜的小聪明,一路轻浮到底,最终一事无成。
这是很多人的人生写照。
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稻盛和夫,一直是企业界的学习模范,人们学习他的管理方式,却少有人学习他成功背后真正的“赢的道”。
工作是一种修行。
这是日本韬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
他说:“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只要每天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
无独有偶,日本实业家铃木正三说:“工作坊就是道场。”基于对禅宗智慧的深刻体会,他希望人们能够吸取禅宗的智慧,把劳动看作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心性,借助劳动来证悟自身的价值,并通过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他们所说的,都是一种在日本倍受推崇的“工匠精神”。
乍听“工匠”一词,有人觉得它专指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人对工作执着,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
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不必去向日本学习。翻一翻文史书,我们会看到屠夫庖丁怎样游刃有余地杀牛,驼背老人怎样用那些竹竿告诉孔子粘捕知了的诀窍,也会看到卖油翁怎样地让油从钱眼里穿过而不溅出一滴。
原来,早在瑞士手表和日本马桶之前,中国是“工匠精神”的发源地。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尊重你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极致。
我们与其抱怨生活,不如试着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然后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锻炼自己的灵魂,进而培养具有深度的人格。
一只油腻腻的盘子在你的洗刷下变得光亮如新,一块脏兮兮的地板在你的擦拭下变得清爽干燥,一件小小的工艺品在你的打磨下发出柔和的光,这些,都是你的功德。
工作是一种修行。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会实实在在影响你的人格和气质。
长久地做下来,没有一份工作不是枯燥的。然而,有些人退了休还抱怨不止,一脸的疲惫不堪,而另一些则表现得精神十足,意犹未尽。这是因为他们在同样的工作中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不要总打算用业余时间发展兴趣,休闲娱乐,不要把工作当成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把眼前的小事做好,是对自己,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