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十三邀随记
张亚东谈到,一个很厉害的国外的音乐大师,来到北京,车里看到一辆车跟同行的人说,我的梦想就是开这样一辆车。而在北京一个小孩都可以随便拥有这样的车。而他已经是很厉害的打死了。他每天花8个小时练习。我突然对这种人很感动。在外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很多外国人看来,都是很傻很没有意义。他们肯定会高谈论阔说商业的重要性,说营销说如何赚钱。是啊是啊是啊,没错,是事实。但是我已经不为所动了。我需要赚钱,因为我要生活我要买东西。但是我也有内心的追求。我在尽量去平衡二者。
【有一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这个钢琴弹得太好了。我有个朋友就在下面留言,我年轻的时候好好练琴就好了。就是看到人家那么好,觉得年轻的时候。】
——因为这些年你也不断地做评委,参加这种节目,这些年轻一代他们的精神状况,你觉得他们的普遍性是什么。
——我觉得就是我能看到他们闪光点,。但是我偶尔觉得创作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都是在延续过去的东西。我有时候在当下的作品里,看不见这个人。看不见真的他,每个人都不爱自己,忽略自己。都更爱某个概念,某个观念,更爱某件事情。
——同时每个人宣称自己的个性
——对,但是我看不到真的他。就是我也很矛盾,你的音乐跟自己有关吗?这是个问题。比如像阿黛尔可以写歌。说自己失恋的故事,跟男朋友吃饭的故事。就是她。或许没有那么奇特,但是至少你可以感知到这个人。比如像大卫鲍伊,可能他永远都活在一个故事里,活在一个虚构里也是有意义的。就是无论你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或者活在真的世界里,就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东西,好感值的东西来表达自己。反而是,有些人他表达的东西在我看来是不成立。有时候你只是看到了非常表面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深挖的机会。
——这些年自我叙事的消失,因为现在这么大的碎片化你很难构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叙事,你是不断地这么跳跃的。其实集体力量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大,个人就被吞噬掉了,到社会力量中去了。
——是,音乐例更是明显。因为大家说实话,都很忙很累。生活压力都那么大,人们更多时候把音乐当成消遣了。不会去思考音乐,会觉得这很累很麻烦。慢慢地,就人云亦云,人们说那个好那就看一看。渐渐地,也言不由衷地表达不是自己的观点。慢慢的,就觉得我的东西有意思吗?或者说我觉得这个东西这个事情还有价值有意义吗?当你眼见的所谓的有意义的东西都是那样的时候,就是人会忽略掉原本在我看来非常珍贵的东西,就是目的目的目的。每个人都是这样。就是你已经习惯了,每一个人都不需要你的创造力,都要的是你的复制能力。就是你有没有什么复制能力如何让一个东西变得成功
——这一点你是什么时候感觉到的
——2000年初之后特别明显。因为之前我不是这样的人。比如王菲我帮她做《浮躁》《预言》什么,其实都是唱片公司完全抵制的。就不想让你做的。就不让你做,他觉得这太不商业化了。但是那个时候还有机会,我只能说当然因为她是大明星,她有机会这么做。但多数人就已经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