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三思————读《爱的艺术》
文/薄荷糖与长马路
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感觉。
爱是羞怯。
爱是无条件的付出。
爱是一种保护。
爱是谦卑。
爱是责任。
……
爱嘛,从来就没有一个真正明确的定义。
从古至今,“爱”在汉语中都被当作一个多义字。它包含了爱情、母爱、父爱、友情、亲情、博爱以及人对所有事物的根本情感。毋庸置疑,爱是复杂的。
但是,我仍然想谈谈这个普遍又永恒的话题——爱。
首先,爱是什么?
一般认为:爱,是人类主动给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爱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是指一个人主动地尽自己所能,无条件地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人性需求。
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的活动,是人的力量的实践,它不同于嫉妒、猜疑、野心、贪婪等被动的情感。它是主动地“站进去”(“standing in”),而不是盲目地“沉迷上”(“falling for”)。
如果用最通常的特征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他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纳。
给予并不意味着放弃、失去和牺牲,它其实是富有的一种表现方式。
只有你有,你才能够给予别人。
通常,懂得给予的人都是快乐的,他们能够在给予别人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给予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它还表现在精神层面。给予在精神层面表现为一个人可以把快乐、兴趣、同情心、谅解、知识和幽默等自己身上存在的东西传递给别人。在这之后,你会收到来自他的正向反馈,这种反馈会使你们双方都快乐。
除了给予外,爱还包含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当然,“平等”也是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上,人们才不会无所顾忌地索取或没有原则的给予,才会更加习惯于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理解和体贴他人。 有了“平等”,爱就不会是强迫和禁锢,它是遵守一定规则下的自由。
爱是分阶段的。
婴儿时期的爱遵循这个原则:“我爱人,因为我被人爱。”成熟时期的爱则遵循这个原则:“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这里的爱是一种双向的良性互动,与功利性无关。
与爱相对的,就是伪爱。
伪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偶像崇拜似的爱,崇拜的对象可能是某位明星或生活中格外优秀的人。在这种爱中,人们往往把会把他所爱的人“偶像化”,他把自己能想到的优点全部倾注于他所爱的人身上,把他所爱的人当作“十全十美”的对象来加以盲目地崇拜。在这个崇拜的过程中,他只能看到偶像身上的光环,却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发现不了自己的长处和价值,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十全十美”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没有人能符合偶像崇拜者的期望,偶像崇拜者最终必然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这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已经不爱了,可是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爱过。他没有对自己的认同和肯定,他根本没有爱过自己。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会去爱别人。
伪爱的另一种形式,叫做“多愁善感的爱”。这种爱的实质在于这样一个事实:爱只是在幻想中体验,不是此时此刻地在同一个真实的人的关系中体验。观众从银幕的镜头里,读者从杂志上的恋爱故事里,歌曲爱好者从情歌里,都可以体会到这种爱。在这种爱中,人们沉迷于镜头、文字或曲调,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共鸣,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可是,这就是爱吗?我觉得不是的。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爱是一种行动,爱不是听到的看到的类似于白日梦的存在,爱是需要你用心去感受的。它就隐藏在现实生活中,除非你积极地融入这个社会,否则你将永远感受不到它。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爱?
当婴儿被生下的的那有一刻起,父母心中就会有一种要照顾自己孩子的本能被唤起,他们会为自己的孩子喂奶,哄自己的孩子睡觉,处理他尚不能自理的排泄物,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使他以后的人生得以完善,这,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爱没有规定期限,没有规定场合,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也没有规定必须要遵守的规则。在我们出现在他们生命中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会和自己的父母吵架,会和他们在某些问题上产生隔阂,会违反他们的意愿做一些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可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否认的是,他们爱我们,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已经爱了许多年。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种爱进行回馈,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要求。
尽管有了父母的爱,但是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上,我们仍需要别人去倾听自己的观点并理解感受,即我们需要别人的认同。我们在小时候努力学习,渴望的是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认可;长大了后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渴望的是事业有成、家庭和谐,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价值的实现有时候是以别人的眼光为评价标准的。当我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时,我们就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一种“爱”,即博爱。这个时候的我们,会主动地去表现自己,去付出和给予,去尽力地使自己优秀和帮助他人。在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会得到社会给我们的回馈,这种反馈代表了他人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即我们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里出现的认同与被认同,就是爱的一种多向互动。
有了别人的广泛认同后,我们仍会感觉到孤独,我们会觉得自己不能把握世界,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别人无法理解,而我们的父母则由于年龄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无法准确地体会到我们的感受,身边的朋友也不能直达我们的内心。在这个时候,孤独感就会应运而生。有了孤独感,就会感觉到焦虑。这里的焦虑具体表现为对未来的迷茫、对自身专业及工作不认可,对生活的懈怠等等。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上,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可以一起分担焦虑、共同面对人生风雨的人,即人生需要另一半,我们需要爱情。
最后,我们怎样爱?
爱需要共生,需要彼此理解。
如果我喜欢看法律书籍并热衷于户外运动,你喜欢看文学作品性情温雅。这时候,我们两个就是有各自爱好和兴趣的不同个体。因为我们彼此相爱,所以我不会觉得你喜欢看文学书籍是附庸风雅,我只会觉得你温婉可人、热爱生活、充满情调。同理,你自然也不会埋怨我整天研究法律条文枯燥无味,更不会指责我运动回来后的一身臭汗。是的,我们俩确实性格不同、爱好迥异,可是我们相爱,所以我们能够理解彼此。
爱的三思————读《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