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简友广场

怎样不定义去生活

2020-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康三少

不定义其实还只是在修行中的一个过程而已。仅此而已,但它却是走回起点的一个路标。当我们开始不定义的时候,那说明我们不再是朝着所谓的终点前进,而是开始往起点折返。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修行之路,步步莲花,步步也是淤泥。 佛在楞严经上说到过“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习惯在一个知见上面再用知见去了解,去理解,去解读等等。而本身我们就是被这个知见所迷惑,却又因这个知见重复的去树立知见,最后迷失了自己。这就是禅宗经常讲的头上安头的来源。说到这个的话我想起了俄罗斯套娃,这是一种俄罗斯的玩具。就是一个空心的娃娃打开,里面装着很个小娃娃。再打开,里面还装着个小娃娃,一直这样直到六七八九个。而这种玩具是最能生活化的去透彻的了解头上安头这个词语的意思了。

  当我们开始不定义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开始拴住了我们的心。有个成语叫心猿意马,就是我们的心如同猴子一样串来串去,我们的意识如同一匹野马,肆意奔腾。这也是人天生的习性。就是喜欢攀缘。如果我现在说大家想一下苹果。当大家照做的时候,苹果的信息是不是立马就出现在脑海里,包含着苹果的样子,颜色,口味等等信息都在。这就是我们的攀缘。一旦攀缘,我们就开始妄想。这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当我们开始不定义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会了止,也就是停止的意思。这其实就是日常的功夫了。禅宗有句话是这么讲的“他强由他强,明月照大江;他横由他横,清风抚山岗。”细雨微风的日子,我们都能享受着。一旦切换到狂风暴雨的日子,那么就不会那么淡定了。此时的我们就会不断地被这些狂风暴雨牵引,我们的六根就会不断地去攀缘,去跟这些狂风暴雨纠结纠缠在一起。无有止时。

  这是因为我们还有个自我在那里。也可以称这个自我为小我。当对佛学,对灵性的一些知见没有彻底建立,没有彻底了知的时候。我们都很容易迷失,分不清到底是小我在运作,还是内在在运作。这很难用语言去讲解清楚。但总归是能去描述的,如同我们在做一个选择题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单选题,答案看起来都很像。范围其实已经圈定了,当不清晰的时候,那就是看清楚题目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用排除法,这是最能够提升准确率的一种答题方式。

首先要明确地是我是谁,我是一堆概念组成,我是某某的孩子,某某又是我的孩子,我在什么地方,我在从事什么事情等等,所以这个自我是通过周边的关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所定义出来的。一离开这个定义,十有八九得人是搞不清楚自己是谁的。如同你在一个乡村生活了很久很久,乡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你都认识,你都熟悉,你都如数家珍。但是当这个乡村一下子被推平,周围的所有的参照物全部都抹掉的时候。那么你还认识此刻你所站的角落是哪个角落,你所处的位置是哪个位置吗。这就是我们的自我,依托于分别跟执著而建立的自我,也就是小我。

  现在物理学的发展,打开了微观世界,把一个物质剖析到最后,从分子,到原子到夸克甚至到了波,所有的物质剖析了都这样。然后很多人就开始借鉴这个理论,得出一个结论,大家的本质都一样。这个结论,怎么讲呢,我只能说是似懂非懂吧。这个剖析的理论,它只是意识层面的本质一样。如果了知不够透彻,很容易产生一种否定物质,否定外界甚至于否定自我的一种概念。这个理论充其量只能说明色即是空,但紧跟着的一句空即是色,这个理论就没有办法回来了。一个物质它即是存在,同时也是不存在,用语言很难描述。所以佛给了一个字叫做空,老子 给了一个字叫做无。但是他们都没有给出这个物质是没有的结论,这点一定要非常明确,所以佛道不是消极的,是非常直指本源的。而谁最在意有还是没有,真还是假这些二元理论,那就是我们的头脑意识,我们的小我。一旦没有可以让他攀附的外界,一旦没有了让他分别跟执著的点。那么他将无处可依。这也是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人,适应不了一下子清淡的生活,尤其是现在的疫情期间的这段岁月。长期对外的那种攀援,一下子被限制了,如同繁花一下子凋零,鲜艳转成了黑白。那种强烈的小我的抓取的躁动,立马就上来了。

这里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每天会吃米饭,突然有一天买的那个米没有上次买的好吃,那么此刻分别心就产生了,你脑子里会出来个分别 叫“好吃”跟‘不好吃’。如果在这一念能觉察并止住,那么你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如果我们没有觉察 ,在分别中开始去妄想,比如说;’这个米是不是坏了,这个米这么贵还这么难吃,这个卖米的黑心老板肯定是把不好的东西卖我,又不喜欢吃倒了又可惜’等等一系列的造作,如果这时还不止念,就会开始有了情绪,从而深陷其中。

当我们长期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孩子长期不听话,总是抱着手机玩。婆婆总是做一些我不喜欢的事情,老公总是对我不理不睬等等这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功课的时候,一开始或许我们会选择去改变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变到随他们,习惯。或者这两种做法的前后次序调换。很多人在学佛或者学习一些灵性课程之后,在接受了其中的一些理论的时候,会开始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是开始关注自己情绪,关注自己的需求。但是有一个最大的不变一直都在存在,但开始被忽略或者说不能是忽略,而是被压抑导致的忽视。那就是,这长期面对的事情,孩子,婆婆或者是老公或者是其他的,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相,没变过。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这样。而一直在变的是我们,对吗?很多修行的人会说:“修行不就是改变自己吗,唯一能够改变的不只有自己吗?”我很认同这些话,没错,这些话都是很正确的。但这些话的解读,却不仅仅是这样的。

我们在用意识层面去理解这些话的时候,如同前面借用物理学的理论去剖析物质本来就是波一样。这时意识层面的理解,是意识空,意识上的理解意识上的空是不具备任何力量跟能量的。如果我说其实你们都没变过,你们能够接受我这样说吗?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你们还在分别对方。还在分别对方是怎么样的,对方是如何的,对方应该怎么样,对方不应该怎么样。只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妄想,暂时停止了而已,对的, 是停止,而不是止念。很多的自我改变,自我调整,其实只是停留在自我妄想停止的基础上去做的。如果我们对对方呈现的相都还在分别的时候,那是不是说明我们就连意识上都没有看空这个呈现出来的相呢?那既然还在承认,还在执著这个呈现的相,那么,请问,你的改变是在哪里?仔细的想一想,你的改变是在哪里?你的不变又是在哪里?而这关键的导致你妄想造作痛苦的不变,变了没。这才是关键的一点。

有个成语叫做朝三暮四,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庄子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个养猴子的人,一直都是早上四颗果子,晚上三颗果子去喂猴子的,一段时间后猴子闹脾气了,就跟喂养的人闹脾气,提意见。喂养的人说好的,那就以后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就这样,猴子又开开心心了。其实总数没变,还是一天七颗,但是次序变了。处理的方式变了,猴子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由来。我们的自我是最执着,也是最健忘的。如同猴子一样,很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迷惑。那是因为自我其实不明白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有时候当不表达的人开始表达之后,当表达的人调整了表达之后。外界给出了回应,他就觉得修行有成,这其实恰恰是最大的误区。自我最大的一个陷阱。

这就是自我的分别。也就是猴子在朝三暮四跟朝四暮三的分别。庄子用这个故事,很深动的描绘出,我们的妄想情绪造作其实就是来自于分别。我们在分别好的坏的,好的时候我们接受,坏的时候我们不接受。修行最大的误区就是在此。陷入自我分别出来的好的里面,这会带来很大的一些弊端。而且对于真正要解决的生活的本质没有哪怕一点点帮助,他只是满足了自我的需求,小我的渴望而已,仅此而已。那怎么办。庄子又提出了一个词语,那就是心斋。这个词语怎么理解,简单直白就是心里也吃斋。很多人吃素,守戒律,明事理,这是好事,但是真正吃素,守戒律,明事理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心,君不见江湖有侠士,斯文有败类。嘴里吃素,心里发火。这是表面的斋。真正的心里要做到斋。也就是不分别。

这时候我想起禅宗的一句话“凡墙都是门”。这句话出自一位禅宗祖师开悟的故事,大概意思就是这位祖师开悟之后说了一句话“通人者非门,阻人者非墙”。原话我就记不太清楚了,大概就这么个意思。在我们的生活概念里,门就是门,就是用来打开空间的,墙就是墙,就是用来隔断空间用的。对于门跟墙我们区别的非常的清楚,也区别的没错。这位祖师开悟之后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跟生活常识相反的话呢。这是我们第一反应出来的。但是当我们站在一个高度看的时候,他这句话非常的有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门吧。他分很多种,你家里的门,你可以随便出入,换成领居家的,换成学校里的,换成单位里的,换成政府的等等,那就不是你自己想通过就可以通过的。说墙呢,其实墙就是关着的门,门就是开着的墙。他们可开可不开。一堵倒塌的墙,你也可以自由通过。盗贼盗窃金库,也可以破墙而入。所以真正阻拦你的不是墙,真正让你通过的不是门。也就是说,禅宗这位大德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的就是真正决定能不能过的是我们当下的状态。不关门的事情,也不关墙的事情。所以真正决定我们开心还是生气,有爱还是有恨。不是我们的子女,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对象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相,而是我们内在呈现出来的相,我们此刻当下的状态。就算是你家的门,如果你现在没有钥匙,你也开不了,是因你的状态而导致你打不开,不是门对你关着。如果你是受到邀请的,那么邀请你的地方的大门将为你而开。因为你有这个状态。

所以,外界只是对境。因我们的状态而产生的的。当我们有自我意识在,我们在哪里,就呈现什么状态。如同你拿一个正方形的盒子装水,那必然水呈现正方形的相。你拿圆形的盒子装水,水必然呈现圆形的相。不是水用圆形用方形对着你,而是你用圆形用方形在装水。所以外界也一样,不是你儿子抱着手机不放,也不是你婆婆总是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也不是你老公总是忽略你。他们只是在呈现你内心的相。当然,你也在呈现他们内心的相。这是共业。如同你家的门,你没带钥匙,那门也不会自己打开,门要是开着,那你也不需要带钥匙。但你的内在状态真正的改变,全然的在当下呈现出来你的改变。那么你会惊讶的发现,其实你都没做什么,确实在行为上你真的没做什么,你只是在内心下功夫了,但是外界就那么神奇的发生了转变。这在头脑意识层面,真的是发生奇迹了,但是,这只是这个世界本来真实的样子。此端改变,彼端必然改变

我们通过修行,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叫投射,什么叫相。我们已经拿到了钥匙了,但是我们没有把钥匙用起来,我们只是在挥舞着钥匙。没有用这枚钥匙打开过我们的生活。而打开的方式就是回看,就是内观。通过对境,去回看自己的内在,去回看自己当下的状态。这个时候,是不是就不是分别还是不分别的事情了。也没有自我还是不自我的事情了。你看着外界,你对着外界,你就是在分别,就是在自我意识。当你通过外界回看内观自己,调整自己当下的状态。那么你就是在无分别,就是在抛弃自我意识。当你能时时处于清晰自己当下状态,时时活在当下的时候,那你就是得定了。也就是生活禅。修行,不是在一个道场,也不是在一个课堂。而是在生活中,在每天的二十四个小时里。

真正的道场就在红尘中。唯有红尘方可炼心。心若不安,处处皆是危机,心若自安,无处不是祥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