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项益鸣老师的一些毕业感言
因为最近一年忙着实习工作和论文等杂事,自己总是感觉匆忙,即便是毕业离开待了六年半的母校亦是行程紧凑,参加完毕业典礼即登上回家的航班,没有来得及和所有朋友同门说一声再见,也没有机会好好向导师道谢。休息了几日,闲暇之余回忆,总觉得导师对自己帮助和教导甚多,想提笔写些什么,聊作纪念。
之前在公司碰到过一个电子科大的同伴,从本科到硕士学了六年光学,却从成都千里而来,在杭州的互联网公司实习。听我聊起在学校的经历,她总是感慨我们的专业真好,能了解很多互联网行业的知识和信息,能够较早地认识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当时我虽不置可否,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大一机缘巧合进到项益鸣老师的lighthouse互联网实验室,被要求在实验室阅读大量的互联网相关文章,每周还需要写几篇阅读报告,再有项老师挑选或轮流在每周的会议上分享。项老师总说,一个好的建筑师必定是看过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后才能有自己的创造。被逼迫着,自己开始看各种科技媒体,从什么是C2C、O2O这些词汇了解起,逐渐和前辈同伴讨论在线教育未来的发展,有时幼稚又忧愁地仿佛像是创业者,逐渐对互联网有了一些了解,又生出了一些兴趣。大量的阅读习惯从大一一直保留至今,从科技媒体的文章到书籍到论文,阅读材料逐渐广泛。现在想来,虽是一个小习惯,但能一直坚持也并不容易,尤其是对我而言,少不了导师“压迫”的功劳。那时实验室人不多,大家去食堂吃饭,项老师总是在去食堂的路上轮流询问我们的阅读、思考与收获,说不出来的尴尬会成为下一次坚持的动力。
虽然在实验室的学习,能够让自己更加容易地进入职场,然而在我心中,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知识的获取。
有段时间自己被称之为“毒奶”,无论打什么比赛,参加什么项目,最后总是要黄,连我自己都心生抗拒,觉得自己在浪费大家时间精力和资源。项老师却总是要逼迫我继续尝试,叹息着跟我说,不完整地努力一遍,没有真正努力而选择逃避,一个人内心的自信是无法真正建立起来的。被逼到重头再来的我,最终收获的不仅是自信,还有与日俱增的厚脸皮,不怕失败。
项老师对实验室的学生向来有些严苛,大约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个对自己也严苛的人。实验室在研究互联网最新的案例,项老师也很想把优秀的案例与课堂上的学生分享,虽然课本十余年未变,然而教学的PPT却是年年都要大改,经常为了一个案例如何表达有趣又不失启发与我们讨论,修改数遍。这不仅苦了他,还苦了我们这群“为了学生用户体验良好”美化PPT排版的学生。这风格延续到日常,便是每一件事情都没有“习以为常”,每个人都逼着思考,在现有的基础上,每一件工作在不同维度上进行何种改进怎样会更好。对于思虑并不周全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也自然受了不少批评。心里委屈,有一年曾和学弟学妹们商量,在项老师生日的时候送了他一面镜子,希望他少批评我们,常带笑容,多照镜子以调整。现在想来甚是冒犯,然而项老师当时也未曾生气,踏踏实实请教和学习,如何向学生提意见,我们接受度会更高。
稍懂事一些以后自然知道这些鼓励和习惯的培养对自身的帮助有多大,我曾经对项老师表达过感谢,我深知非亲非故的老师能给予自己父母般殷切的期望和关心是何等幸运。依旧记得项老师那时特别开心地跟我说,作为老师真诚的关心每一个学生,我们感受过关环,将来踏上社会,也必定会对社会心怀温暖。
我大约也是花了很久才能真正理解这段话,觉得这大约是项老师非常幼稚的一面。多年来,每当偶有成果大家聚会,或是低落时相聚鼓气,项老师总是不变的一句话:教书育人是他的理想。
我理性上深知这短短一句话的分量,教师是个身份,但也是个职业。对于大学老师而言,花费大量时间在学生培养上,绝不是利益出发的聪明之举。但当一个人确是十年如一日的在做着他所说的事,即便再苛刻,你也很难去怀疑和诋毁。我从怀疑到信服,继而充满尊敬。
这种理想主义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二十来岁的人,一般正经历着价值观的洗礼。当今这个社会充满了利益导向的氛围,看多了,大约所有人便会习以为常。然而,有理想、愿意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价值的人,总是闪闪发光。
我很感激这种幼稚的理想主义的影响。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问清北的学生是否会在哈耶普的学生面前有自卑感,有个答案我深感赞同,它说,“最后这世上只剩下一种自卑,就是庸碌无为”。我自认为是非常理性的人,却觉得这句话浪漫至极。人在年轻时,并不那么容易去相信这些幼稚而不使用的话语,我很感激我的导师能身体力行的教会我这些,使得我在择业和面试时,能对每一个面试官说出自己的理念,并竭尽所能的去追寻。
写文至此,觉得更多矫情的回忆反而更对不起老师多年的教导,大约踏上社会后,更认真的学习、踏踏实实做事,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才不负老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