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04:孔子不启发不思考、不实践的学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个部分就展示孔子是怎么教学生的,我想所有当老师的、当师傅的都应好好看一看。
第一叫“不愤不启”,就是不到时候不要去告诉他,自己还没有想到那一步、走到那一步,就无从启发,他也不可能有所得。
这里的愤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心求通而未得”,就是对一个事情思考了、实践了,但是还有那么一点没有通,就差那临门一脚,这时候你给他启发,他就真正领悟明白了。
比如我们去看很多学生的提问,就知道她有没有真的对一个事情有所思考和实践,我之前碰到一个学生提问,他自己自顾自说了一大堆,最后就是反驳了演讲老师的观点,这就是纯为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观点而已,没有真正地去学习和拿到自己身上去实践。当然这样的人好歹还是想过思考过的,但是,大多数学生是什么状态呢?就是言而无物,没有具体事情,提的问题空洞抽象、大而化之,一看就知道是没有自己实践过、没有碰到困惑和问题的,只是为了问而问的。
如果孔子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会怎么做呢?肯定啥也不做,你还没有到他启发你的时候,说了也没用。
儒家讲启发学生的方法,叫“引而不发,开而弗达”。引而不发,是“引起绪也”,给你开个头绪,让你自己去探索,不告诉你答案;开而弗达,让你自己思考,只给你开个门,开个大意,不给你直接到达答案,还是让你自己去想。
等到你思考到一定的阶段,有困难了、有困惑了,有真实的问题了,那才临门一脚给你启发,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并且是切身的获得知识。
第二是“不悱不发”,就是东西好像就在嘴边上,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说。他思考了、实践了,但是没法准确的表达出来,把这个经验固定下来,老师帮他一把,就能固定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比如,有创业的老板,过程中用过很多对的方法,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但是时间一长他们就忘了这个东西,慢慢路就走弯了。
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走对了路、用对了方法,但是他们自己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只有老师告诉他、让他意识到、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他就知道然后可以固定下来一直走对的路。
最后叫“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看学生能不能举一反三了,告诉他一个东西能推演出三个、四个、千百个,这样就能触类旁通,就是开始自学习、自生长了,孔子学生当中恐怕也只有颜回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虽然孔子说不能举一反三就不重复了,但是如果面对愚钝的学生,他只能举一反一,那么我们也应该多说几个,让他一个个学,不能因为人家不聪明就不教了,直到找到他能举一反三的学问和事物,那这个就是他的强项和有感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