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读书

每天推荐一本书 || 第2439天

2025-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刘书朋
积硅步,至千里,日复一日,静待花开~

--------------------------------------

不敢怀疑显而易见的事,急于评判新点子,害怕自己看上去像个傻瓜——这是三个最要命的点子杀手。

——布兰登·罗伊尔《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

----【书朋捡话】

--------------------------------------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2439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今天,朋朋推荐的这本书是:

《结构:万事万物为什么不会倒塌?》

作者:[英] J.E.戈登

(J.E. Gordon, 1913–1998)

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船舶工程系,材料科学和生物力学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三本结构和材料方面的普及读物影响深远,本书即为其中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进入中学和大学教材。《泰晤士报》称他是“材料科学的先驱之一”,他的书“文学造诣颇高,专业人士和学生都会有兴趣”。

首先是本书的内容简介:

为什么人类会腰痛?为什么鸟类有羽毛?为什么希腊人在晚上会将马车轮子卸下来?为什么一座吊桥即便开通了8条车道也不至于倒塌?为什么堤坝可以阻拦或释放巨大的水量?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高楼大厦、桥梁等,都要承受一定的机械力度,使其不易被折断或倒塌。结构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事物中都存在一种结构。当我们思考结构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为什么建筑物和桥梁不会坍塌,为什么飞机不会解体,也要考虑虫子为何长成那种形态,蝙蝠为什么能飞过玫瑰花丛而保持翅膀完好无损。

这本书将解答你的这些疑问。你将发现,生物的生存需求和人类的设计需求如何推动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科技、生活中存在的结构都各有其存在的道理。

接下来看书评:

本书从物理学的角度讲述不同材料组合构造不同建筑带来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由此引申到人类个体的结构的不同介质如何影响肌体发育,并从物理理论延伸至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运用,总结出分析某些具体结构理论的实践价值:要么是打算建造的结构,要么是实际存在但安全成问题的结构,也可能是那些已经倒塌的相当尴尬的结构。换言之,如果知道给定结构的尺寸及其构成材料的特性,我们至少能试着预测它应该有多强以及会发生多少挠度变形。尽管这类计算在特定情况下显然是非常有用的,但现实只能给予我们有限的帮助动物、植物和传统人工制品的“设计”并不只是偶然为之。一般来说,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经过长期演化而来的任何结构,它的形状和材料都代表了其必须承载的载荷与经济或代谢成本的最优化。

应该是材料学的知识背景让我读起这本书来相对轻松,但却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了一些工程细节。相见恨晚。在读到第15章关于“罪魁祸首”的时候联想起自己亲历的数次事故而胆战心惊,竟是侥幸存活于他人或自己的种种“傲慢”与不谨慎,又无奈于技术进步就是这样在黑暗中摸索着倒退又前行。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就是第四部分:结构与审美,读到人都升华了。

幽默风趣的文字风格。英国作者的书,无论哪种类型,哪个学科,总有哲学和思考的论述内容。 而在韧性材料中,即使任意单独化学键的强度和能量与脆性固体一样,在断裂过程中,扰动也会波及材料精细结构的极深处。事实上,扰动的深度可达1厘米以上,即可见断面以下约5 000万个原子的深度。因此,若只有1/50的原子间化学键在扰动过程中被破坏,那么断裂功——产生新断面所需的能量——也会增加到百万倍,如我们所见,这正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材料内部深处的分子就是以这种方式吸收能量,并在抵抗断裂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关于这本书,就介绍到这儿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原作名】Structures: Or Why Things Don’t Fall Down

【ISBN号】978-7-5217-6836-7

【中图法分类号】O342

【主题词】结构力学

我们,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遇见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