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过几百篇文章后,再思“感恩”
昨天是元旦,《庄子诵读本》的录读正好完结。这本书里的内容是《庄子》的节选,有机会可参看一下更全的版本。最近继续在听南老的《庄子諵譁》,借由南老的解读,来亲近《庄子》。
从今天开始,录读《黄帝内经》。之前的学习是通过智者们的解读来走近它,这一次,是自己从头到尾读下来,版本是徐文兵老师推荐的全文收录,古字繁体,竖排注音的《黄帝内经》。
关于《黄帝内经》,南老有一本书是《小言黄帝内经》,拜读之后,写了一篇读南怀瑾老先生的《小言黄帝内经》有感。此外,徐文兵老师和曲黎敏教授有对它进行精讲,只是初步地学习了一下,就感触挺多的了。感叹经典给人带来的影响力,后来陆续写了读经典与活学活用和可身家用的经典学习。
读经典,需要持续地学习和熏陶,因为它底蕴深厚,产生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不像是类似西方的纯方法论的书,看了后照搬照做,可能只是短期的有效,而不是真正心里和精神上的灵活运用。
虽然生活并没有因读经典发生特别大的变化,依然是该一地鸡毛的时候还是一地鸡毛,该鸡飞狗跳的时候还是鸡飞狗跳,但是细想一下,也不是一点变化也没有。
比如,关于“感恩”,记得在几年前,第一次开始写感恩日记,那时每天文章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就是“感恩”两个字,尤其经常说要感恩孩子。那时候说感恩,好像都是感恩对方的好,并期待着这份感恩之心,能让生活发生改变,但是现实却是一边说着感恩,一边还是会被生活的琐事搞得筋疲力尽。
当然那时候并没有察觉到问题在哪里,偶尔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对劲,为什么都要把感恩挂在嘴边,但是又会转念想一想,觉得自己这样是很有感恩之心的。
如今,几年过去了,几百篇文章也写过去了,今天走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突然想起来了,“感恩”这两个字,好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文章里几乎很少出现这两个字,而且也越来越少说这两个字了。
现在要是再说到感恩孩子,内心的想法是:这小哥俩,平时就没有让我清闲的时候,有时候想起来他们闹人的样子,头就大,甚至会烦,到底有什么要感恩的呢?感恩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情?
今天,回想成长路上发生的事情,感叹人是有惰性的,因为身体是会日渐衰老的,在变老的路上,容易不爱动手不爱动脑子,容易不接纳新鲜事物,容易对困难畏手畏脚。
而和孩子们在一起时,虽然他们会制造麻烦,会闹腾,会给我出难题,会,还总对新鲜事情好奇,但是却给了我动脑子,强大心态,自律,保持年轻活力的机会,有多少的生活智慧不是在与孩子共同磨练出来的呢?有多少的自知不是通过孩子来照见自己的呢?
如果没有他们在身边围着,自己守着旧有的内心信念,反而可能加速了老化的进程。想到这些,嘴角微微扬起了淡淡的微笑,内心像是被充满了力量,这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或许就是感恩,不一定是说出来的才是感恩,真正深刻的是放在心里去体会和领会。
尽管用了几年的时间才感悟到这些,但是也肯定过往走过的路不是白走的,即使是走过的弯路。
有句话说: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罗马。再加上一句,有的人经过长途跋涉才到了罗马。这里的罗马,不一定是指财富,也可指在悟性和精神修养上追求的地方。
在悟性上,有的人可能生来就很高,所以当别人跋山涉水才达到的高度,在他看来早已尽收眼底。这可能是注定的差距,不必太纠结,对于悟性上没有天生优势的人来说,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尽管是否到达罗马不得而知,但是相信制心一处的力量,也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今日一句 《黄帝内经》
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