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想法哲思

向内认知是成长必经之路

2019-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Shirley亦亦

你听过竹笋拔节生长的声音吗?只要竹笋生长的时节,静夜里就听的到竹子生长时发出“咯吱、咯吱”清脆的响声。

竹子晚间是不睡觉的,白天吸足了阳光甘露,晚间就争先恐后地生长,其实我们不知道许多植物生长是会发出天籁一般好听的声响的。

觉得最近的自己就像拔节生长的竹子一般,在夜里一盏灯亮到半夜,只听见窸窸窣窣纸张翻动的声音,就在想自己会不会像竹子和那些植物一样,会发出类似拔节的声音呢。

如果有,也只有我一个人听的见吧。

白天认真工作,晚上学习反思总结,静默的生长,这种微小的变化也只有自己能够感知了。

而带给我这种感受的,是近期高度深刻的反反思带来的。

“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苏格拉底

很多真理,就这么听过去,轻飘飘的,而当你真的在做时,才体会其中的深意和哲理中的明智。

我虽不清晰未来要去向哪里,过怎样的生活,尽管我有过诸多的假设—推理—推到—重整,依然存在困惑,但我非常笃定的是,自己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又如何修炼自己。

我相信基于某种正确人生观的推动下,会把我带到心仪的远方。

保持阅读,保持内省,保持对自己的觉知,使我近期的成长速度高于过去大多数时候。也让我更笃定:人终究是要回来发现和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无论你蹦的多高、跳的多远,自身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在某个时刻狠狠的绊你一脚。

有些问题,你不去经历便意识不到,这不是我想讨论的点,毕竟经历这种事情,好坏参半,无法掌控。更想立足于当下,在繁复的日常中,我们能通过遇见自己、反思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写日记的习惯断断续续保持着,只是记录形式上多有改动,有时需要鼓励,便写感恩日记、成功日记,有时需要面对现实,就记录客观事实,分析整理,改进措施等等。

该从哪里写起呢,就从情绪说起吧。

听懂情绪背后的需求 理解他人 懂得自己

我是个鲜少抱怨的人,因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大大小小的决定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所有的后果我自己承担,没什么好抱怨的;而且我相信发生在身上的任何事情,大部分都是自己的问题,心理学有一句话:

"我是一切的根源"

哲学有言:“行有不得 反诸求己”

已坚持一个月观察记录自己的情绪,这种带着觉知的观察太触动我了!同旁观者角度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时而觉得陌生,时而感概万千。

目标是:

①不说是非 不论八卦

②不生气 不发脾气

③不抱怨 不口出恶言

看似毫无压力的几个准则,在日常生活修行中真正去践行才发现,真的不容易的。

昨天奶奶突发急性胃肠炎,鉴于她有窦缓和脑梗病史,地区医院不敢接诊,直接来省院就诊,时间卡在白晚班交接班的时候,白天接诊的医生急着下班,急诊尚未接班,挂号处、诊疗室、收费处、服务站都处于闲散混乱的状态,我拿着号东奔西跑,却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你这不归我管”

“我不知道你去问服务站吧”

“我们这下班了,你去挂号窗口”

“你到对面去问下”

……

我爸爸、奶奶、婶婶也跟着我身后跑来跑去,那一瞬间,愤怒的情绪急剧上升,拨开排队的人群,冲着窗口人员大声责骂:

“你明确告诉我,这个事情怎么解决……”声音里有被轻视的愤怒和不知所措的恐惧。

一时剑拔弩张,她也火大的回应说跟她没有关系,我只负责……,我基本上把每个去过的诊室都甩了一遍脸色,直接把挂号单扔在诊室门口。

好!长这么大,我爸是头一次见我发这么大火。我不知道他老人家作何感想,后来冷静下来觉得自己蛮幼稚的,气着气着开始笑话自己,再回到窗口的时候,两个人都好言好语的进行沟通,心平气和的道谢。

事后我做了深刻的反省,自己有很大的责任。我当时真的非常不冷静,在自己的单位处处碰壁,是我没有考虑到很多问题,对流程的不熟悉,甚者把问题情绪化处理到失控状态。到现在我还是对本院的服务态度蛮失望的,进而对自己的工作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感同身受是最好的教育。

其实当时只要有人告诉我,这种情况有效的处理流程就OK了,而不是头也不抬冷冷的一句:不知道。

理解自己,也看见很多人。

每个情绪后面都有需求;每个愤怒的人,都有不安全感和恐惧的存在的。但是愤怒这个情绪发出去的时候,回应我们的往往也是情绪,我没有做到非暴力沟通,但是,至少如果有一天,有人对我发泄情绪,我会比过去多一份同理心和理解,听懂情绪背后的需求。

从你讨厌的人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

我最害怕也最烦唠叨的人,有时候庆幸爸妈都不是唠叨类型,总之,和具备唠叨品质的人共事,可以说不是你shi就是我wang!

我有一个同事,其实我不并讨厌她,她很善良人对我也很好,就是很烦她的唠叨,每次和她相处,我都要刻意隐忍自己的情绪,以免表现的不耐烦让她受伤。

我知道她是为我好,对工作认真,有时候没忍住怼她,过后又深深的自责。所以,我尽可能的会和她保持一些安全距离,因为我不喜欢和她相处时的自己,像一个不能自控的暴君,特别不理智。

后来,很偶然的意识到我们之间的问题,发现她身上有两个优点是我欠缺而且一直想要的品质:细心和耐心。

我对她谨小慎微的做事方式感到不耐烦,一件事要反复确认三遍,肯定回答后,还会接着问一些细节,我性子急且少了点耐心,这种时候,我都很崩溃的。

她做事很少犯错,大家对她的统一口径都是细心负责,很有耐心。反观我总是太急躁而丢三落四,大家对我的口径是思维活跃,效率高。

体察到这一点,我开始学会欣赏她并调整自己的频率,面对她时,不是只有情绪而是观察她的做事方式和思路,时刻记得磨练自己的耐心。

我这篇文章会出现,都是践行慢下来,更慢、更平静、沉下心来思考、做事的结果。

面向自己,向内走,发现反思自己的问题,是一条有效的成长路径。无论我们上多少课,学习多少知识,参加多少培训班,最终还是要回来走这条路的,因为无比正确。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 有策略的应对自己

刚说了我的急躁,容易在小细节上栽跟头,在我不知道扣了多少奖金之后,终于找到了应对策略。

我个人认为不是工作态度的问题,我觉得自己很努力很认真的在做一件事,但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发生,其实也蛮崩溃的,它成功瓦解了我的精神。

一遇到创意型的工作和活动,领导就会想起我,相反其它需要耐心比较繁琐的事情,从来不会交给我手里。其实身边的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但是因为没有人会当你的面去评价你,堵住了一条客观认识自己的路。

大家都会对那种需要开发脑力的事情保持高度的集中吧,但不知道是否会对重复性高、不需要动脑的事情保持专注?就刚才在写电子记录的时候脑子里就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思路,按哲理的角度来讲:没有活在当下。(写作也不是为了啥,只是对于思考的结果不输出会堵住脑回路)

等我回头整理单子的时候,发现漏打印、好几处漏记录,才重新审视自己。

无明的状态,即对发生的事情毫无觉知,如果把人的意识比作手电筒,意识到得了的地方如同光源照亮的地方,光源以外的地方就是意识盲区,盲区发生过什么,我们并不知道。

在我暂时无法对意识进行管控时,要做的只是重复检查结果,发现问题,不再和自己的态度较劲。过去因为一直把检查定义为“重复性无意义”劳动,才吝啬花时间去做这件事,现在才懂得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把这个检查、回顾的原则,用在了很多地方,我的学习、生活、发生的事都会回头审视记录,有什么地方做的好?做的不好的地方有哪些?有哪些可以避免……然后记录下来,专项持续改进。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这样一来整个过程都被放慢了,但效果却出奇的好。

慢下来 会活的更出众

始终记得上次赶高铁,因为看错地点打错车时,司机师傅和我说的一句话:

“小姑娘,没有什么事值得着急犯错的。”

他的意思是说,着急的时候我们处于无明状态,经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些错误代价很大,无可挽回;有些错误,耽误了事情原本的效率,原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效率更好一点,一旦出现错误,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挽回失误,得不偿失,不如慢一点,仔细一点。

那以后,我反复咀嚼这段话,回想自己确实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曾说过: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事情,就是我们太匆忙,太着急。

告诉自己:慢一点,或许会活得更出众。

慢下来,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慢下来,是为了更了解自己。

在慢下来的时光里,可以感知内心真实的自己;学习时,体会深入思考的魅力;发掘生活细微的美妙;甚至去充满烟火气的街道寻找人生真正的意义。

做个从容自若的girl。

最后  反思的力量真的很强大

建议去看富兰克林自传,他就列出自己需要培养的十三条美德,而培养美德的方式是每日反思,看看自己在哪条美德上做的不够,有瑕疵。一段时间重点关注一个美德的养成,所以会在这段时间集中关注自己在这个美德方面有什么不足。

曾国藩修炼自己的方法也是自我反思,他通过每天写自省日记来实现正视和克服自己。并且经常把自己的日记给朋友传阅,希望能邀请朋友监督自己。

祝福大家,都能静看周围的一切,按自己的节奏,不急不躁,在安静中得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