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需要爱的植入
每个人都是有缺憾的,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不足就是沟通技能欠缺,每一个有深交的人都会送给我“性格直爽”、“说话直白”、“心理单纯”等评论。的确是这样的,我心里往往藏不住事,有什么说什么,这样的性格,平时交流都没有问题,反而会留下真诚可信的好形象。但是,一旦遇见让自己生气或不理解的事,往往会说出让自己后悔,别人难堪的话。这样一来,得罪人在所难免。尽管熟悉的人都知道我没恶意,内心只是需要一种公平的说法,但是我们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每个人都想听舒心的话,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往往会带来相差甚远的沟通效果。
今年春天在“熊猫书院”上读了一个本电子简本《非暴力沟通》,觉得特别适合自己看,趁着朋友团书,一起买了一本。但是平日里太忙,书来了之后,并没有对它太多关照,只随意翻阅了一下,就搁置在书架上了。前一段时间报名参加了县读书会《一点心理》课程,一起共读的书目恰好是《非暴力沟通》。因为被学习内容所牵引,我再次拿起这本遗落在书架上、布满有灰尘的《非暴力沟通》。这次再读,从封面设计、目录、译序、前言,再到正式的章节,我都很认真地在看,也愈来愈感兴趣。
其实,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是爱!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话一样: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也许我们认为,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我们怎么能与暴力扯上关系呢?暴力应该是坏人、战争的行为。实则不然,平日里,带着情绪的言语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不回应、随意的评价和结论给别人带来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样看来,我们很多人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因为有时候当事人只照顾自己的想法,没有顾及别人的感受,说出的话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这本书的译者阮胤华说他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暴力引发暴力,难免造成暴力的蝴蝶效应。既然内在的平静被破坏,就需要修复,“爱”最能使心灵的创伤疗愈。这也就是说,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会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这样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如何才能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听到批评时,不会条件反射性地申辩、退缩、或反击?那么我们就要学习非暴力沟通的一些要素1.观察,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不做评判,不带情绪);2.感受,说出自己此时的真实感受,比如生气、害怕、开心等;3.需要,说出自己的哪些需要导致上面提到的感受;4.请求,为了改善目前的状况,说出“我的请求”是什么。当然这不是固定不变的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调整。比如,儿子把白天玩得玩具仍的到处都是,我刚刚整理好的沙发一团糟。对于他来说,没有意识到他的玩已经影响到我的心情了,如果我劈头盖脸大吵一通(以前会这么做),他以为自己的错已经受到惩罚了——被批,反而会减轻内心的愧疚,下次若还这样,定然不会有好的改观。现在,我会这样说:Jerry,你看你的玩具沙发上、地上、电视柜上……到处都有,我看着很乱,因为妈妈喜欢整洁,因而现在有点生气,我希望你整理一下,并且不容易丢,下次还可以玩。再如,已经九点多了,儿子还不睡觉,我会告诉他:现在北京时间9点X分,是该睡觉的时间,你不睡会影响明天早起,妈妈想看到你刷牙洗脚睡觉。刚开始的时候,儿子也会不习惯,会觉得怎么没有批评?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沟通,我们双方都很受用。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当沟通,往往是带有个人色彩的道德评判。比如儿子不收拾玩具,我以前总会生气的说:你这么大了,一点不懂事,看看你把房间弄得乱的?妈妈刚刚收拾好的房间,被你糟蹋了!言外之意就是我很辛苦,你怎么不体会不珍惜妈妈的辛苦劳动?我需要你帮忙,你怎么能帮倒忙呢?孩子九点多不睡觉,我会吼他真么晚了不睡觉,明天能起来吗?不按时起床,我怎么按时送你上课?耽误我上班怎么办?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事情的真相是,以这种方式提出的主张,很可能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他们接受批评,做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很可能使他们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对于孩子还好,如果是成年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语言暴力之争在所难免,害人损己,得不偿失,也会忘记沟通的初衷,情感受到影响。
实际上,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若能有爱地体味到这一细微之处,实现非暴力沟通将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