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月读时分终审稿件

2个月农村生活的感与悟

2020-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唐唐兔123

今年因为疫情,被滞留在农村。

我从小在城市长大,妈妈这边的亲戚,大多数都在农村,每年寒暑假,都会去姥姥家,所以,我对农村有种特殊的感情。

不熟悉田里的农活,却喜欢山间的无拘无束;不认识那些知道我的名字,却对我非常热情的叔叔阿姨;不习惯当地物资的缺乏,却流连于本地的美食而无法自拔。

随着疫情的好转,当地的农耕和生产,也逐渐恢复了。

早上6点左右,天空开始泛白,伴随着鸡鸣鸟叫,人们陆续起床,开始刷牙洗脸,收拾屋子。

然后来到厨房,点燃稻草,放进棍柴,开始生火做饭。

看着屋外炊烟袅袅,狗儿摇尾祈好,猫儿在身边挠耳蹭尾,满山绿茵茵的松树和樟树,心里畅快安详。

这些美好的景象,在城市里,是非常难看到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只有人工移栽的树木和鲜艳欲滴的花草,更有用塑料、纸、布佯装的美景。

我起床后,打开听书软件,牵上家里的狗儿,穿梭在山间田边,狗儿在前面欢快的奔跑,跟着它感受这里的美好。

河水缓缓流淌,清风徐来,轻拂着脸庞,满山的油菜花,引入眼帘,置身花海,幸福感油然而生。

农民们鼓弄着地里的黄土,时而洒入种子,时而挥锄松土,时而抬桶浇水。

这里的生活,缓慢而舒适。

农村大多数,都是老人孩子,年轻人都去镇上或者城市里,打工挣钱。

今天看到一位年纪非常大的老奶奶,耳朵已经不太能听清别人的声音,没了牙齿,两片嘴唇,向嘴里窝进去,非常憨态可掬。

她静静的坐在椅子上,对我露出了祥和的微笑。

奶奶的孩子们,等道路一解封,就都出门去了,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

没有了子孙的吵闹,生活到也安静顺心。她的生活物资,孩子们会给她送过来。

田里的食物,到也可以充饥,相比城市,侵染各种农药激素的食物,这里的田间作物,更为健康美味。

我想,等我老了,如果能如此,也是一种快乐。

经过一家门口,看着一位年轻的奶奶给她4岁左右的孙子,喂着米饭,而旁边还有一个30岁左右的妈妈,在给另一个孩子喂饭。

4岁的孩子,说话咿咿呀呀,还不太能表达自己。

听到家长对孩子,最多的教育,就是衣服弄脏了、裤子弄破了、鞋上沾泥了、这样不安全、那样容易摔倒。

相比城市的平坦马路和干净的环境,乡间更多的是满路的泥土、杂乱无章的野草、随处可见的灰尘。

农村没有环卫工人,所以这里的公共卫生,都是人扫门前雪,整理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出门“见过大世面”的人们,对城乡的差异,会明显感觉不适。

也许是出于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意,也许是洗衣带来的不便利,她们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孙子出现在田间地头,弄脏了身上的衣物。

经常会听见一个尖锐的女声,在责备天生爱玩的孩子。

孩子只能,唯唯诺诺,接受来自大人的责备和辱骂。

孩子们的话,普遍不多。如果家里的大人在忙活,孩子们就拿着手机,开心的盯着。

所以,村里的孩子,在老人的照顾下,都非常干净,也非常听话。

妈妈从小在农村长大,作为家里老大,勤劳和节约,是她最大的特点。

农村物资缺乏,在交通没有这么发达前,出去纯靠走路。从山里面到有超市、有街道的地方,至少是4公里。

而城市交通更为便利,下楼就能买到自己所需的物品。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往城市搬迁的原因。

虽然换了住所,但是扎根于心的性格,是改变不了的。

到现在,妈妈仍然是一个勤劳节约的人。

这也是大多数农村人的特点。

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人们从骨子里,有着对土地的眷恋。勤劳节约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付出了自己的青春。

她们是幸福的。

很多农村人去到城市,他们在那里结婚生子,扎根于城市,可是身上的习性,一点都没变。

出生于城市的孩子,在城市和乡村的双重背景下,更为懂得人情事故、礼尚往来。

看到有很多从农村出去的大人,他们的小孩非常懒惰,这与父母包办大小事务,不给孩子成长机会,是有很大关系的。

农村的教育匮乏,源于上一辈人的物资紧缺,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了解更多更大的世界。

以前每次来这里,都没有超过1个月。

而这次,将近2个月的乡村生活,给我带来了很多感动和感悟。

中国的城市化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抛弃自己的家乡,来到城市,打拼奋斗,并且有了一席之地。

农村的大量田地荒废,是我不忍心看到的,而对于这种现象,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自己身边的这片美丽的土地。

所有城市人,往上倒推几代,都是农村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农民的血。

我国作为最古老的农耕民族,应该保护好我们的这片土地,让它发挥出应有的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