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村记·我在那里买把壶

2024-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诗酒寒秋

      云南红河州元阳县的“那里”,是桃园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实在想不到“那里”竟然是村名,由是派生出不少纠结:“你要去哪里?”“我要去那里。”“那里是哪里?”“那里就是那里”……

      金秋十月,参加“中国中学生恒源祥文学之星元阳创作行”公益活动来到那里。

      始建于清代的那里,也算是古村了,如今是傣陶民俗村,村里的傣陶制作被誉为“文化活化石”,已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一带的土壤含铁、钙、镁、钾、钛等多种微量元素,密度大。村里人就地取材,拉坯制陶,烧制的陶壶甚至可以直接放在火上煮茶。

      我在村里买了一把傣陶壶。

      多年前去过云南建水,折服于建水紫陶的典雅之美,但我更喜欢手里这把傣陶壶,粗粝、古朴,款式简单,有一种天然的美。

      这把壶的制作者是傣陶非遗传承人和守护者、已70高龄的傣族老人李秀芬。

      那里村的傣陶烧制,一直保持着“传女不传男”的古老传统,“尊母崇女”,母传女、婆传媳的家庭传承习俗是那里村土陶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从挖土、捣成粉、和泥搅拌、捏制成型、拍打纹饰、自然晾干、露天烧制等制陶的全过程,都由妇女操作完成。

      李秀芬老人这辈子想必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如今,傣陶引入了电炉和天然气炉烧制,效率大大提高,但她仍然坚持手工制作。

      走进老人简单的作坊,里边摆着几十件茶杯茶壶,都是她自己烧制的。她坚持手工做傣陶50年,其坚守令人动容。

      傣陶的制作挺复杂,在村里的“元阳傣陶传承创新基地”,我们得知,傣陶传统制作工序包括备土、制坯、拍打、阴干、烧陶等几个大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很麻烦。比如备土,选用当地特有粘土,反复碎土、筛土,直到土细腻得没有杂质了,再和泥、发酵、揉和,制成适合成型的陶泥。烧制是最后一道工序:用干树枝堆成平台,把自然风干的陶坯放置在柴禾上,用多层稻草盖严实,点火烧,要达到摄氏千度,烧完后等陶器自然冷却,全过程到此结束。据说这源于新石器时代,到了唐代,傣族传统制陶工艺在红河流域的各傣族聚居区域逐渐兴起。这些古老的工艺能保留至今,太不容易。

      游客要想了解甚至体验傣陶制作工艺,就到“基地”学习体验,定然收获满满。

      傣陶是那里村的金字招牌,村里依托傣陶非遗项目,开发旅游,建立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强村富民路。比如成立傣陶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生产研发基地和产品交易中心,还开办傣陶制作、多肉种植等培训班,培养出不少傣陶工匠和掌握多肉种植栽培技能的能人。傣陶的制作,也实现了家庭小作坊向工业流水线转型,研发出的产品有好几十种。

      那里村有50多户200余人,虽说是傣陶文化村,但村民们大都会参与村庄建设。我们在村里随处走,新房气派、老屋古朴,大道小路干净整洁,处处是应景打造的小花坛、小菜园,高大的乔木撒下绿荫,多肉小植物遍布街边、屋角,红河的二级支流丫多河绕村而过,静谧中生机勃发。

      正午的阳光明亮通透,阳光下,自然、和谐的古村,焕发出的青春格外靓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