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言原创 | 丧偶式育儿,你经历过吗?
文/王琴
什么是丧偶式育儿?有多少家庭正在经历丧偶式育儿?明星何洁离婚,让这个育儿话题再度被关注。
丧偶式育儿,顾名思义,父母某一方独自照顾孩子,犹如丧偶一般。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显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长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边,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如早出晚归、子女很难见面、无语言交流等)。
目前我国大部分都是母亲承担了育儿角色。何洁离婚,具体原因不详,但丧偶式育儿应该占有很大比重。
何洁声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0491/7100e12d28901c34.png)
何洁少年成名,婚后3年育2子,工作上像拼命三郎,生活中也不愿错过孩子的成长,不愿过度拖累父母,哪怕工作再累回家再晚,也要亲力亲为带孩子。
她在微博中写到:
又是午夜收工。接近体力极限的时候我问自己:何大宝你这样拼是为什么?认同?价值?奶粉钱?突然有个简单的答案给了我莫大的力量:为孩子长大后和我现在一样遇到眼看就要放弃的难关时想到二十年前她那个力气不大但还算拼的老妈不也成功度过去了!体内仅存的一份力量顿时乘以几倍。fighting!阿花!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0491/218f34ea3f809fb6.jpg)
其实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体验:妈妈独自带孩子,爸爸要么长期出差,要么在家也属于甩手掌柜。很多妈妈又要工作赚钱,又要照顾孩子,一根蜡烛两头烧,真是心力交瘁。
有个这样的笑话:
有个男的得意地说自己老婆,又会赚钱,又顾家,什么都行。旁边一男的说:像你老婆这样的,在我们哪儿叫寡妇。
好笑,也让人唏嘘。
丧偶式育儿,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
对母亲而言,丧偶式育儿的感受是这样的:
1、哺乳期。
6、7斤的一团小嫩肉,得小心翼翼地抱。20分钟喂一次奶,吃饱了很快就要拉。每天像陀螺似的忙乎着孩子的屎尿屁。白天照顾孩子,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憋了一肚子的话,等丈夫下班想好好说说,可别人却累得都不想理你。于是,产后抑郁盛行。
父亲,此时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张熟悉的脸、熟悉的声音。他们把家当旅馆,把孩子当玩具。偶尔抱抱孩子,回家的重点就是休息、玩游戏,很多人连尿不湿都不会换。
2、3岁前。
会翻身了,会坐起来了,会爬了,长牙了,会说话了,会走路了……对母亲来说,孩子的每一点微不足道的小进步,都犹如人类第一次登月般的值得奔走相告的奇迹,所有育儿的艰辛都让她们甘之如饴。
可是,4个月的产假很快就结束了,该回去上班了。每天的分别对于母子都是种折磨,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应该每个职场母亲应该都记忆犹新。每当这种时候,每个妈妈应该都会立下宏愿:一定要多赚钱,给孩子买最好的。
父亲,此时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无限量玩具供应商。心情好陪孩子玩一下,如果累了,就给孩子平板或者手机玩游戏,或看电视,让自己清静一下。这些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视力、智力有何影响,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0491/650f7a97f2079587.jpg)
3、3-6岁。
孩子上幼儿园了。第一次离开家到陌生的环境,孩子会不会不适应?吃饱了吗?睡午觉被子会不会蹬掉?会不会被小朋友欺负?……当妈的总有一万个不放心。放学时早早地来接,生怕去晚了,孩子在哭,担心妈妈不要他了。
周末出去玩,每晚睡前读故事,还琢磨着是不是要培养点兴趣爱好,生怕孩子落后。千般哄万般劝,终于答应了要画个画、学个琴、下个棋或是跳个舞,于是又开始了一项新的自我折磨之路。养个孩子,学会了琴棋书画一身本事。
父亲,此时或许是周末还在忙工作的人,或者是孩子的救世主,支持孩子遇到困难就临阵退缩。毕竟,学习太痛苦,不如带着孩子玩爽快。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0491/c752b803632670a7.jpg)
4、6岁后。
上小学了。现在上学跟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真的是时代变了。家里没有一个管学习的妈,简直不能上学。
首先说学校的要求:
每天语文数学各种作业,口头的、笔头的,还有网上的作业。做完了还要家长签字,按照规定的要求在指定地方签字,错了漏了的罚三遍。
试卷订正,拿A4白纸,抄写3遍,订正3遍。贴在试卷左上角。什么本子做什么作业,都有详细的要求。那些做小报什么的就不说了,还有很多临时通知。
每天家长第一要务就是盯着班级群,生怕漏掉任何信息。无论是在上班的,还是在家的妈,当妈的神经几乎都紧绷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0491/da7f9d38d025b03d.jpg)
应付完学校的,还有校外辅导这个重要战场。打听名师、比较、试听、报名、接送、陪读、辅导……某些紧俏的课程报名也绝非易事,跟春运抢票不相上下。轮到寒暑假这种培训高峰期,还得运用运筹学合理地安排各科学习和适当的娱乐。当妈真的是个技术活。
父亲,此时的角色变得丰富了:提款机(用于支付各种家庭和学习开销),车夫(偶尔接送一下奔走在各个培训班的孩子),或者灭火器(调节一下因学习问题偶尔剑拔弩张的母子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家庭因某些特殊原因,是母亲长期不在身边的。大概情景应该也类似,就不赘述了。
以上都是母亲们的丧偶式育儿体验,那孩子在这种“单亲”家庭中有何感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0491/63353621d8771be0.jpg)
1、陌生感。
面对在幼年时期长期缺席的父亲或母亲,孩子会很不适应,哪怕后来一起生活,也会觉得很陌生,甚至叫“爸爸”或“妈妈”都会觉得很别扭。
2、难教育。
在孩子少儿时期不亲近,等到了孩子青春期再来管教,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孩子不认可你,越不听你的,你越急于管教,手段越发拙劣,比如打骂、偷看日记、监视等,孩子的心只会离你越远。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0491/d5adabdf249f4c3e.jpg)
3、家庭氛围紧张。
由于双方对孩子教育、对家庭付出的方式和精力的不对等,加上或许长期分居两地,这种家庭一般矛盾很多。家和万事兴,一个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大的伤害。
很多孩子看到大人吵架,吓得哭。哭着哭着睡着了,脸上挂着泪,睡前心里默默许愿:希望明天能不要吵架。
很多父母年老后,不承认当年爱吵架。其实,那种父母吵架时孩子心里的恐惧感,谁能忘掉?
生活不易。古时候,父亲背井离乡出门赚钱,母亲独自照顾一家老小。当年物质匮乏,交通不便,为了讨生活,不得不如此。当年的丧偶式育儿有当年的不得已。
如今,社会发展至此,丧偶式育儿的客观原因不存在。但愿少一些留守或“单亲”孩子,少一些教育的遗憾。毕竟,孩子才是你最大的财富。养不教,父之过。
忙?不是借口。看看人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0491/9dd1449c0ff3fbfd.jpg)
相关阅读:
纳言,英语老师,6岁孩子的妈。教书育儿之余,喜欢写点小东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文章底部点赞。更多好文,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纳言英语。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0491/6148405759ad909e.jpg)